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出国传教的德国青年

Susanne Dietmann 2007年7月8日

在德国,许多人中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学习,但是也有些年轻人却选择了另外的道路。他们宁愿背井离乡,到国外去闯荡,为自己积累新的经验。例如,德国每年都有一些年轻人报名到非洲和亚洲国家做几个月的传教士。在工作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图像来源: European Community, 2004

德国的青年人有很多到国外了解异国风情的可能性,如参加语言培训班,做家政互惠生,或者做假期临时工等等。但是以年轻基督教徒优先的国外传教项目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出国形式。通常,教会的这一交换项目为期一年。德国有很多年轻人选择这一国外交换项目来代替服民役。德国斯泰勒传教教会的沃特基说,“参加这一活动的特别之处是能够积累许多新的经验。通过在其它教会的工作可以领略新的文化,了解一个以前所陌生的国家,结交新的朋友,由此也扩大了我的视野。而且加深了对当地人的困难和愿望的同情与理解。”

传教志愿者交换项目诞生于1982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天主教日活动。如今,德国大约有20个教会团体加入了这一项目。在过去的25年中,大约2千名德国年轻人参加了在世界各地开展的传教活动。纳森施泰恩就是其中之一。2004年8月,他前往民主刚果共和国首都近沙萨工作生活了13个月。在那里他作为教会的志愿工作人员负责照顾流浪儿,每天都与5至12岁的儿童打交道。他说,“每天的工作就是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他们什么都问,如德国的孩子都做些什么。或者是同他们做游戏。我们一起渡过的时光,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

今年22岁的纳森施泰恩说,他故意选择了刚果这个对他来说遥远而又陌生的国家。为此他特地学了当地的民族语言林加拉语。至今他仍同昔日的传教志愿者伙伴们保持着联系,他计划明年再去金沙萨访问。他的刚果之行对他的学业也产生了影响。他在科隆大学选学非洲语言文学和祖鲁语。

来自波恩的青年传教志愿者维尔茨曾经在印度的一个儿童福利院工作。除此之外她还陪同工作人员访问贫民窟。在去印度之前,她从传教教会那里获得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尽管如此,当地的现实仍然常常令她感到无所适从。她说:“有一次当地的一个女孩子邀请我去她家吃饭。我非常高兴地接受了邀请。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位女孩子的哥哥对我说,我不该接受邀请,因为他们太穷了。她妹妹得因此向邻居去借米。这令我感到非常惊讶。我从未想到还会有这种情况。当然我也感到非常遗憾,因为这本是与当地人打成一片的一个机会。而且,拒绝邀请我认为相当不礼貌。但是现在我认识到,在印度,如果立即接受邀请反而是不礼貌。”

维尔茨因在当地染上了登革热疾病而中断了在印度的教会志愿服务工作,提前2个月返回德国。为此,她必须重新学会面对自己目前的处境。她说,“中途返回是我事先所没有料到的。我常听到别人的议论,说我没有坚持下来。其实我自己从未有过半途而废的想法。现在我必须重新适应从前的生活。和父母住在一起,呆在自己的房间里无所事事。”

传教教会组织的沃特基非常清楚,照料好这些青年传教志愿者是多么重要。他说,不仅在出现问题之后要对青年志愿者给予帮助和支持,而且在他们服务期间和服务完后也要关心他们。“当然,他们很愿意相互之间或者同我们一起交流经验.在一起回顾传教服务的经验,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非常重要。”

提前回国的维尔茨也与柏林的传教中心建立了联系。她决心在德国继续完成剩余的传教工作。后来,她在德国鲁尔区的卡利塔斯中心结束了最后6个月的志愿传教服务。

自2003年以来,也有来自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青年传教志愿者来德国服务。传教教会的沃特基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人来德国。他认为,非洲和拉美的年轻人也应该有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