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连续18个月未增长
2025年11月11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由芬兰赫尔辛基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首席分析师劳里·米勒维尔塔(Lauri Myllyvirta)为气候媒体《Carbon Brief》撰写的研究指出,如果年末排放量没有出现激增,中国的年度碳排放可能在2025年出现下降。
此前分析显示,受疫情后经济复苏推动,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24年上升了0.8%。
可再生能源发力,电力排放保持平稳
报告指出,尽管第三季度电力需求同比增长6.1%,但电力行业的碳排放保持持平,交通运输部门排放下降约5%。
风能、太阳能、核能与水电等清洁能源满足了约90%的新增需求,而天然气发电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煤炭的比重。
相比之下,化工行业的增长抵消了其他行业的减排效果,使总体排放量未能进一步下降。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中国塑料产量同比增长12%,主要受食品外卖与电子商务对塑料包装需求激增的带动。
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中国加大了聚乙烯(最常见塑料原料)的本土生产力度;政府也鼓励炼油厂转向化工生产,以弥补在电动车普及背景下汽油需求下滑带来的损失。
碳排放拐点或已出现
米勒维尔塔表示:“今年前三个季度过后,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处于微幅上升或下降的临界点,这取决于第四季度的发展趋势。”他补充说,9月份中国的排放量同比下降约3%,这使得全年总排放下降的可能性显著增加。
这项基于中国官方数据的研究发表之际,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于本周一在巴西开幕。
米勒维尔塔指出:“排放增减1%看似幅度不大,但其象征意义重大。中国政策制定者在时间上仍为排放峰值预留了空间,尚未确定具体峰值年份。”
中国首次设定绝对减排目标
美国在特朗普退出国际气候协定后,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提供了更大空间。
今年9月,中国政府首次宣布了温室气体减排的绝对目标。根据新的计划,中国将在2035年前将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碳排放峰值年份(据法新社报道预计为2025年)削减7%至10%。
这是中国首次明确提出总体减排目标。虽然减幅低于部分国际预期。此前,中国的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但未曾给出短期的具体减排数值。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