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台湾有事论”擦枪走火 中日冲突如何收尾?
2025年11月19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日在国会表示,一旦“台湾有事”,有可能对日本构成“存立危机事态”,有关发言立即在中日两国之间产生巨大波澜。
驻日中国外交官薛剑率先发难指责,甚至扬言“斩首”,之后中国外交部加大批判力道,中国海警船也进入具有主权争议的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周边巡航。该效应波及民间:非营利组织主办的中日论坛延后、中国政府开始呼吁国民不要前往日本旅游或留学、日本驻中大使馆也呼吁在华日本公民注意自身安全。
台海问题正式台面化
东京大学研究员林泉忠对DW指出,台湾问题对中国大陆而言至为敏感,这次也是中方首度就此议题向日本大动作表态。
他称,中日过去曾有三次较大的外交冲突,“2005年当时是历史问题(编注:包含历史教科书争议、参拜靖国神社争议等),2010年跟2012年是(钓鱼台)领土问题”。
对中方来讲,引爆中日冲突的主要影响因素除了历史和领土之外,第三个就是台湾问题。林泉忠认为,这次是两国之间的台海问题首次台面化。
日本法政大学法学部教授福田圆则向DW表示,中方这次大动作反制,目的在于“抓住日本国内围绕高市首相发言的争议,以牵制高市政府今后不要积极介入台湾事务”。
只是,福田也指出这次冲突有“擦枪走火”的成分。她称,中国政府或许在高市上任后,就已经事先模拟过,也老早推演当对日本提出抗议时(包括靖国神社参拜等问题)将采取何种报复措施,都有其战略在,但这次高市的发言以及中方的后续反应,“似乎不是事先计划好的”。
“国际危机组织”东北亚资深分析师杨皓暐也向DW表示,高市早苗“应该有点意外”她的发言会这么快招来中国一系列非常绵密、紧凑的反扑。
他称,过去石破茂或岸田文雄担任首相的时期,日本针对台湾议题的发言“通常都还是采取比较模糊的战略,而不是像高市早苗往清晰的方向去走”。中国这次反扑的力道虽然仍在可控范圍,但将导致日本未来“即便是真的有慢慢想要往战略清晰方向移动,都会必须要考量到很多”。
中日冲突会否升级?
过去中日曾多次爆发摩擦,引发中国大陆不小规模抗议、甚至出现反日潮。这次事件是否会恶化、再次出现反日潮?林泉忠对DW直言,他认为“应该不会”。
林泉忠分析,最终“(中国)当局会比较想要压制(民间怒气),因为不乐见它(抗议)爆发。爆发的话,很可能矛盾最后会转向大陆政府。因为经济非常不好,所以(民众)会藉这个来发泄,这是习近平政府不愿意看到的”。
“我想有一个可能的解读,其实这一波某种意义上,也是要舒缓它(中国)国内的矛盾、经济不好所带来的这种(状况),这也不排除。”
目前,日本透过外交手段持续接触中国,派出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前往北京沟通。但林泉忠表示,最理想的沟通角色,应是常驻首相官邸的国家安全保障局局长(定位类似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目前层级仍较低;日本迟早要“派出大人物”沟通,现在只是在观察时机。
他指,从过去的历史经验来看,中日虽然这十几年常有摩擦,但最后都会归于平息。“即使是2012年最严重的情况,到了2014年11月,中日关系也恢复了交流,因为北京不可能永远不与邻国交往。”
林泉忠也认为,这次高市早苗的发言,过去的首相都略有提及,包括1960年代之后的《远东条款》中,就一直存在防卫包含台湾海峡的概念。“在冲绳与西南诸岛有美军基地,这都不是白放的,目的就是监视大陆”,过去日本首相不怎么提及是为了避免刺激中国,但这并不代表政策不存在,高市的发言只是“将其挑明”。
“北京的意图还是给予日本一点教训,最终还是会收敛、恢复交流。”对于未来发展,林泉忠分析,中日关系的未来,“主导权在于北京,而不在东京”,也不会由美国等第三方调解。他判断危机将持续到双方自行找到“下台阶”的机会,最终和缓下来。
福田指出,不可讳言日本企业前往中国投资的风险会越来越高,人员交流也会出现影响。未来日本也将会持续推进增加防卫预算,但高市政府会更加小心,避免引起中国的警惕。她表示:“这次针对高市首相的发言,日本国内要求谨慎的意见也很多,因此我认为中国的行动不会因此而进一步强化日本国内鹰派的论调。”
杨皓暐也认为,为了避免让日本经济还有在华日企受到进一步波及,“短期来看应该日本这边会必须要做出一些明显的降温动作”,但中国的做法也会让高市早苗“陷入两难”,如果太轻易做出明显的让步,可能让她在日本国内的长期形象受到损害。
台湾政府可持续低调静观
在中日两国唇枪舌战之际,台湾总统赖清德17日表示,“中国对日本进行的复合式攻击严重冲击印太和平稳定”,呼吁国际社会持续关注,也呼吁中国应该要克制、展现“大国风范”,莫成为区域和平稳定的“麻烦制造者”。
对于这样的发言,林泉忠认为,台湾现在不适宜在局势上“插一脚”,而是要采取低调的方式,以免加速局势的恶化。
法政大学教授福田圆则表示,“中国警惕的是日本支持‘台湾独立’。如果台湾政府采取战略性行动,应采取静观其变的方针,来应对这次的中日问题”。她建议,中国对日台关系将会越来越警惕,台湾政府应将重点放在深化台日双方的务实合作,才能避免进一步刺激中国。
(DW记者李宥臻对本文有贡献)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