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创造机遇的中文字符

2006年5月17日

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20年美国超级大国地位将被中国取而代之,由此,“中文热”也开始在国际上逐年升温。很多西方国家的学生希望凭借“汉语”这块敲门砖获得更多的求职晋升机会。

谜一样的汉字图像来源: dpa

“两杯奶,一条狗”,卡塔琳娜·科兰克正在大声朗读中文课本,她说:“中文真的很有意思,很多地方都少不了一个量词。”例如,德语里的“ein Hund”直接照翻成中文就成了“一狗”,听上去很不地道。

今年20岁的科兰克已经在科隆大学念了4个学期的“中国区域研究”,除学习汉语之外,还必须了解中国法律、历史和政治。科兰克深信,她所掌握的丰富的中文知识将给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无可估量的优势。因为很多跨国公司非常欢迎像她这样既立足西方又通晓汉语的综合型人才。

目前有近2500家德国企业开展中国业务,德国奥迪也是其中之一。奥迪公司人事部负责人卡特琳·威尔霍夫表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果应聘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自然会加分不少。威尔霍夫说:“我们的员工必须能在中国和当地人交谈。”奥迪急需引进机械制造、工程学、企业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将之派往中国。那些曾经有过中国生活经历的人会被优先考虑,否则,“文化冲击力不容小觑。”

对于西门子集团来说,中文知识也是一份颇有分量的筹码,西门子发言人卡尔汉斯·格罗迈尔认为:“尤其是在客户服务领域,如果公司员工能用客人的母语回答问题,定将征服人心。”不仅如此,为了能够因地制宜地处理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语言能力也非常重要。

为了拿到中文这张王牌,很多德国学生勇闯汉字迷宫。科隆大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国区域研究”和汉学专业。除了攻读中文之外,学生们还必须在企业经济学、法律及政治学领域中选修一门附加学科。据汉学系主任维廷霍夫教授介绍,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十分看好,为此,每个学期总会发生200名入学申请者争夺120个学习位置的火爆场面。维廷霍夫教授说:“德国企业长期以来错误地判断了中国的形势” ,现在,他们急需招兵买马,扩大中国阵营。

中文的重要性无可否认,但中文的挑战性也令人高山仰止。维廷霍夫说:“吃不了苦学不成中文。”各种汉字和词组象拼图游戏一样排列在一起,四个学期过后,按照科隆大学的教学要求,学生们应该能读报纸,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科兰克说:“不,现在我还读不懂报纸,以后还要在中国继续学。”

科兰克的同学卢卡斯和阿里克桑德也连连摇头:“一篇报纸上的文章平均容纳2000个词汇量,我们现在只掌握了800个汉字。”22岁的卢卡斯希望毕业后能去上海工作,为此,他除了学习中文外还在攻读企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卢卡斯说,如果没有丰富的经济学知识,光会讲中文也不能跻身德国大企业。 总之,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必须兼而有之, “那种单靠一口英语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