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利比亚乱局:恐怖主义温床

2016年12月31日

2011年,在西方的帮助下,反叛人士得以推翻独裁者卡扎菲。5年过去了,整个地区与这个分崩离析的国家一起,动荡不定。唯一兴旺发达的是走私业,—尤其是人口走私。

Libyen Kampf gegen den IS um Sirte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M. Turkia

(德国之声中文网)泛非航空公司一架A 320客机遭劫事件再度使人们的目光转向利比亚。这个国家早已沦入内战乱局。好消息少而又少。12月中旬,萨拉杰(Fajes al-Sarradsch)总理好歹可以宣布,从恐怖主义民兵组织"伊斯兰国"手中收复了海滨重镇苏尔特(Sirte)。相关攻势长达8个月之久,美国战机提供了支援。不过,萨拉杰总理不得不承认,苏尔杰之役并不意味着利比亚反恐战争的终结。其实,远未结束的岂止是反恐战争。

独裁者卡扎菲暴力死亡5年后,权力之争也无定局:萨拉杰政府不过是相互竞争的多个政府中的一个而已。

北约的干预

2011年,西方在利比亚实施军事干预。按当时的说法,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为的是不使反叛人士被卡扎菲剿杀。然而,北约在这个北非国家的干预后,当地的发展同巴黎、华盛顿和伦敦政府的初衷大相径庭。与卡扎菲的垮台相联系的建起一个民主、自由、开放的利比亚社会的希望完全落空。

走私成了该国少数几个兴旺发达行业中的一个。毒品、武器,尤其是人口走私,遍地开花。随着国之不国,利比亚成了难民前往欧洲之途上的一个主要中转地。欧洲外交关系协会(ECFR)专家托阿尔多(Mattia Toaldo)表示,利比亚人民的生活状况在卡扎菲垮台后明显恶化。他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得出如下结论:"日常生活恶化、安全状况恶化、经济情况恶化"。

2011年的错误估计

穆赫(Christian Much)曾担任德国驻利比亚大使3年,至2011年9月为止。不无自我批评精神的这位前外交官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总结道,2011年时,从利比亚人到国际社会,所有参与方都对利比亚的未来有不切实际的遐想,都犯了自我估计过高的错误。他指出,以后又很快显示出,在利比亚,权力利益和认同与各个地点和地区紧密相连,而这是阻碍利比亚发展的重要障碍。这位前大使分析说,一个重要的因素肯定是,2011年后未立即组建起一支新的国家军队,致使本就存在的各派民兵组织拥兵自重、扩充地盘,并导致地方结构性思维日见加固。

出口军火和暴力

利比亚国家的崩溃所造成的后果并不限于该国境内。卡扎菲垮台后,起义者将政府军武器库洗劫一空。欧盟外交协会专家托阿尔多指出,利比亚武器流失是马里冲突的原因之一。

乍得总统也持同样看法。10月初,代比(Idriss Déby)总统在访问柏林期间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指出:"卡扎菲死了,利比亚被拱手交给了武装集团。今天,非洲必须从这一乱象中汲取教训"。他强调,昔日的和平国家遭到尼日利亚恐怖组织"博科圣地"(Boko Haram)的肆虐,对此,欧洲现在必须承担责任,因为,该组织的武器就来自利比亚。

外来影响强化分裂

如何建立起一支受文职政府领导的有效的国家军队也是重要问题之一。相关问题让联合国利比亚事务特别报告员科布勒(Martin Kobler)绞尽脑汁。但是,除了呼吁各派别拿出对话意愿外,他也没有更多手段。这位德国外交官对德国之声表示,这是利比亚人自己的事务,利比亚人必须自己动手解决,不过,非盟、联合国、欧盟,以及阿盟,都愿意向利比亚人助一臂之力。

然而,2011年后,外来影响大大加剧了利比亚内部冲突。不同的民兵组织被不同的国家装备起来,得到武器和金钱:卡塔尔和土耳其着重支持东部的民兵;埃及、阿联酋和沙特资助西部的武装组织。托阿尔多认为,这一外来干预是利比亚沦入无政府状态的一大主要原因。

"阿拉伯革命"中的利比亚

人们记得:2011年初,利比亚被在邻国埃及和突尼斯爆发的革命浪潮所席卷。当年2月,示威抗议行动激化,演变为类似内战的冲突,东部城市班加西(Bengasi)很快成为其中心。3月,卡扎菲政权又站住了脚,准备重新收回失控地区,并不惜动用空军。起义力量要求设置禁飞区。

法国支持这一要求,并成为实施国际干预的推动力量。最初,在突尼斯,法国支持独裁者本·阿里(Ben Ali),在埃及,则还曾长期寄希望于穆巴拉克(Mubarak)政权的不倒,现在,巴黎则要早早地站在胜利者一边。这里,以下这一因素恐怕也起了某种作用:法国刚与利比亚达成一笔提供核电站的巨额交易,因此,不愿使该交易受到影响;另外,法国石油中的10%进口自利比亚。

不论怎么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973号决议,授权设置禁飞区,以及动用军事手段保护平民。此外,决议要求立即停火。

德国前外长韦斯特韦勒(Guido Westerwelle)图像来源: dapd

德国的特殊道路

与俄罗斯和中国一样,德国在表决中投了弃权票。因这一弃权,时任外长韦斯特韦勒(Guido Westerwelle)在政界和媒体中几乎遭到众口一词的激烈抨击。

3月19日,10架法国战机出击,拉开了国际军事干预的帷幕。战机的目标是阻止政府军对班加西的攻势,一支政府军车队遭到攻击、炮兵阵地被摧毁。北约成了起义武装的空军,并肩战斗了7个月。在此期间,卡扎菲的家乡城市也受到北约战机的猛烈轰炸。

尽管拯救生命是国际干预的目的,最后,即使是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也估计,革命期间,死者数量约达3万。德国社民党外交事务发言人米岑尼希(Rolf Mützenich)认为,联合国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的授权范围明显被超越了。在接受德国之声的一次采访中,他表达了相关疑虑。他以自我批评的口吻指出,虽在安理会投了弃权票,德国最后还是参与了利比亚军事使命,即使只是参与了预警飞机的侦察、派出了旨在阻止军火走私的舰艇编队。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yingyong@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给xinwen@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