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利比亚问题让德中找到了“共同语言"?

2011年3月25日

作为同样在联合国安理会对利军事干预决议上投弃权票的国家,德中两国外长周四通了电话。有媒体报道称,德国和中国似乎在利比亚问题上找到了"共同语言"。不过,德国的利比亚政策在其国内也受到批评。

图像来源: dapd

据路透社报道,3月24日,中国外长杨洁篪和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通了电话,并就利比亚局势问题交换了意见。杨洁篪向德方表达了中方反对西方联军军事打击利比亚的立场,以及对利比亚平民安危的关切。目前尚没有报道显示,韦斯特韦勒在此次通话中有何表态。

同是弃权票 背景不相同

此前,在联合国安理会对利比亚军事干预的决议中,德国和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四个国家一样投了弃权票。这一决定在德国舆论引起轩然大波。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教授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和中国虽然都投了弃权票,但是背景和动机并不尽相同。中国主要是出于一贯声称的不干涉别国内政的立场,而德国主要出于对于军事干预后果的担忧,不确定空袭结束之后,利比亚的问题能否得到彻底的解决,所以不愿意把自己陷得太深。

德国政府因为这一决策也遭到了来自不同阵营的批评。一方面,有人指责德国因此而陷入了孤立,导致欧盟外交政策发生分裂;另一方面,也有人指责德国政府立场不定,在投弃权票的同时,又要派遣士兵到阿富汗执行空中预警任务以间接支持北约参与对利军事干预。辜学武教授则认为,德国政府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德国毕竟是参与对利比亚行动的军事联盟--北约的成员国,它在某种意义上有义务对盟国提供辅助性的支持。他说:

"德国政府实际上是在搞一种战略平衡,一方面它坚持自己不干涉的立场,同时,为了不使自己完全陷入国际上的孤立状态,它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后勤保障性的支援。所以我觉得德国的政策是比较保守,但也相对比较成熟。"

针对目前利比亚局势,中国呼吁各方"立即停火",通过对话等和平手段来解决问题。波恩大学政治学教授辜学武认为,德国目前应该是希望军事行动越早结束越好,这样其作为一个没有参与行动的国家就会如释重负,所承受的舆论压力也就会随之而去。下周二(3月29日),参与对利比亚军事行动的所谓"志愿者同盟"国家将在伦敦举行会谈。辜学武教授猜测,这可能也是德中两国外长通电话的背景之一,中国可能希望德国对参与军事干预的国家进一步施加影响。

关于德国在利比亚问题上外交政策的辩论继续

周四,德国政府再次为其在对利军事行动上的立场进行了辩护。联邦发展部长尼贝尔(Dirk Niebel)在参加德国电视二台晚间一档政治访谈节目时批评参加对利行动的同盟国"伪善"。他说:"很奇怪,恰恰是这些积极参与轰炸行动的国家,还在从利比亚进口石油。"而德国则是唯一一个要求对利比亚石油实施全面抵制行动的国家。同时他也驳回了有关德国政府弃权是为国内选战服务的指责,他说,相对于投赞成票来说,选择弃权其实是一个更艰难的决定。而德国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在决议达成之前,人们并没有充分利用非军事资源来尝试解决问题。

德国陆军前监察长、基民盟成员勋伯姆(Jörg Schönbohm)批评德国的利比亚政策导致欧洲内部的互信大打折扣,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必须重新从零开始"。他还说,德国的这次竟然"与俄罗斯和中国合作",这将会作为一个重大事件被写入德国外交政策史。

作者:雨涵

责编:叶宣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