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空气污染成政治问题?
2012年1月10日 近来北京频现大雾阴霾天气,空气污染引发网民担忧与热议,而中国官方给出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时常是轻描淡写,诸如"良好"、"轻度污染"是他们惯用的词汇。这显然难以服众,美国驻华大使馆空气检测标准不适用于北京的说辞也令人质疑。
不采取治理措施却一味误导民众
据媒体报道,12月4日晚,美国驻华使馆发布的北京PM2.5(空气中所含悬浮微细粒子的简称)监测数据再次爆表,超过了最高污染指数500,浓度为522,也因为"超出了该污染物的值域",在美国环保局网站上无法转换为空气质量指数。
近年北京市民肺癌高发,不能说不与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相关。市民俨然成了人肉空气"吸尘机"和"过滤器",甚至有舆论指出: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身体所受危害要比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的辐射还严重。
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中国政府承诺北京将以申奥成功为契机,大力改善环境、治理污染、改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现今10年过去了,首钢虽被迁往河北唐山去污染另一个城市了,但北京的空气污染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愈演愈烈。
2008年,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中国政府提出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之后延伸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首都城市建设理念。如今3年过去,绿色北京没有实现,首都倒是赢得了"魔都"、"雾都"、"肺都"等称号。
身处北京的我深有感触,天空时常阴霾,难得见蓝天白云;稍有不慎即患呼吸道疾病,出门需带3M的防尘口罩,满大街蒙面行人,北京俨然成了口罩大都。其他城市也不容乐观,8年前我在石家庄上学时也很难见到蓝天,一年中灰霾的天气占大半。
中国各城市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远比国际标准低,如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几乎所有中国城市的空气都不合格。而官方公布的空气监测结果经常是良好,误导了大批民众。空气污染的真实信息有什么好隐瞒的呢?莫要把一切问题都泛政治化,偏要把民众逼向对立面。官方应该以务实的、负责任的态度治理空气污染,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身体健康权。
空气污染背后的制度性毒瘤
11月 14日,南京市气象局曾在官方微博首次公布空气PM2.5数值,引起网民热议,但很快就遭当局删除,据悉发布者被追究责任。南京气象台负责人辩称,该台没有PM2.5数值发布权。显示PM2.5已变成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
当北京市民将"毒气"每日呼吸进自己的肺里时,中南海的领导人们正呼吸着经过空气净化器过滤的干净空气。据远大集团网站上对其产品空气净化器的宣传广告《成功案例--中南海篇》中介绍:"现场清洗净化机时,当看到像墨汁一样的脏水,远大净化机的功效在中南海领导人心中已经确信无疑了。远大净化机终于成为国家领导人指定用空气净化机!"此泄露天机的网页已遭删除。
原来,除了食物、日用品特权阶层可以享受"特供",连空气他们都可以享受"特供"。难怪有网友讽刺:"党中央每个人需要安装一台良心净化机。要是能把心灵净化出一盆黑水,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
另据维基解密披露,美国大使馆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已经成为不受欢迎的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涉,中共外交部的官员们要求美国人停止公布这一数据。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杜少中对美国大使馆每日监测北京空气污染颇有微词∶"空气质量数据不能看美国大使馆'眼色'!","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心态已一次次使这些利益至上的官员成为时代的笑料。
看来当局早就知道环境污染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会触及它强力维护的社会"稳定",要关起门来自行解决,把空气污染问题上升为敏感的政治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中共僵化的制度早已不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既然不能指望它自身剜肉剔毒瘤,只能每个人站出来抗争以加速社会更新换血,否则只能千方百计逃离这里。毕竟每个正常人都怀有最基本的生存权、健康权能得到保障的愿景,而不愿葬身"肺都"。
中国城市可能会被环境污染吞噬
近年很多选择移民国外的中国人认为,在发达国家他们可以保持体面生活,可以享受清洁的水与空气,可以少吃含化工品的食物。当然,从此还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官方说国际上的人权标准也不适用于中国,留守在中国的人员只能继续忍受环境污染的恶果。
一位网友调侃道:"世界上有两个释放毒气的地方,一个是奥斯维辛,另一个是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一般的口罩难以阻挡细颗粒物,空气净化设备的功效也未被完全证实。他说,通过空气过滤设备才能有一个比较安全的生活环境的话,不但很可悲,更重要的是这些消耗能源和资源的设备最终会让大环境变得更糟,陷入恶性循环。
在这个可悲的国度,陷入恶性循环的已不仅仅是环境污染,制度弊病已使社会方寸大乱。长此以往,中国城市未来不仅面临被环境污染吞噬的危险,各种各样的发展困境也都在显露端倪。最近大陆富豪的集体移民潮,温州老板的大跑路,裸官现象的扩散,都在否定着中国政府一再编造的各种欺骗民众的谎言。既然我们不能用手自主投出庄严的一票,不能用脚自由行走与迁徙,那么"借款"、"裸照"注定成为时尚,因为这也是一种投票,一种表态。
作者:李昕艾
责编:吴雨
作者简介:
李昕艾,1983年生人,河北师范大学新闻系毕业。曾在博客网、凤凰网等网络媒体任编辑、论坛版主,现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