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印度政府于1月3日表示,已向中国提出关切,要求确保中国在西藏上游修建的大型水坝不会损害包括印度和孟加拉在内的下游国家利益。
这一水坝若建成,将超过目前位于长江的三峡大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外界普遍担忧,此项目可能对下游数百万人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中国的计划与印度的担忧
根据中国官方新华社上月的报道,该项目位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在印度被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并与北京的碳中和目标和西藏经济发展目标相关联。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兰迪尔·贾斯瓦尔1月3日表示,印度已敦促中国确保“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国家的利益不因上游活动而受损”。他说:“新德里将继续监控并采取必要措施以保护我们的利益。”
印度外交部还重申了对河流水资源权利的主张,表示印度“一贯就中国境内河流的大型项目表达我们的立场和关切”。贾斯瓦尔强调,这些关切包括“透明度和与下游国家的磋商的必要性”。
中国的回应
中国外交部此前表示,北京“始终对跨境河流开发持负责任的态度”,并称该水电项目旨在加速清洁能源发展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方面表示,“该项目不会对下游国家产生负面影响”,并补充说会“与沿岸国家保持沟通”。
环境与地缘政治挑战
除了下游国家的担忧,环保人士多次警告此类大型项目可能对生态敏感的西藏高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与此同时,印度与中国这两大邻国和亚洲强国在边界问题上长期存在争议,双方在边境线上部署了数万名士兵。这一水坝项目无疑将为两国的复杂关系增添新的不确定性。
巨型大坝意味着生产环保电力,促进经济发展。它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和工程水平的表现。然而,对下游地区而言,不少大坝在水资源、人类生存和给当地环境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图像来源: Gioia Forster/dpa/picture alliance该大坝 高145米,长约2000米,发电量5吉瓦。它的建设旨在使埃塞俄比亚发电量翻倍。因下游国家不同意,世界银行拒绝为该大坝贷款。私人捐款和政府债券使这座耗资48亿美元的建筑成为可能。在埃塞俄比亚,该建筑物有着代表国家的象征意义。
图像来源: Gioia Forster/dpa/picture alliance尽管埃塞俄比亚承诺仅将该大坝截流的尼罗河水用于产电,而不用于灌溉,但位于下游的埃及和苏丹担心,由于建起这一巨型水坝,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农耕将得不到足够水源。
图像来源: Joerg Boethling/imago images世界上最大水力发电国是中国。水电成为中国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电力来源。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在被称作澜沧江的湄公河上段建起11座大坝。可是,老挝、泰国、越南和柬埔寨也依赖湄公河的河水。中国巨型水坝正在对上述国家造成重大影响。
图像来源: Yang Zheng/Imaginechina/picture alliance由于中国大坝阻挡了巨量水流,湄公河下游的水位和流量发生巨大变化:干旱越来越频繁、鱼类种群锐减、耕地枯竭。它不仅对泰国和柬埔寨的渔业和农业造成特别严重打击,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也受到这些变化的重大影响。
图像来源: Heng Sinith/AP/picture alliance中国在境外也投资了数以百计的水电项目,其中包括老挝、葡萄牙、哈萨克斯坦、阿根廷,以及整个非洲地区。以前,此类基础设施项目通常由世界银行资助,但中国不需要流域区相关各国的认可。由此,有关各国的关切也常常受到忽视。
图像来源: Sadak Souici/Le Pictorium/imago images非洲国家几内亚的苏阿皮蒂(Souapiti)大坝由中国国际水电集团公司出资建设,设计发电量为450兆瓦。它预计将显著改善迄今只有少数人有电可用的现状。不过,根据国际人权组织“人权观察”提供的数据,为修建这一大坝水库,超过25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淹没,约1·6万人被迫迁移。
图像来源: CELLOU BINANI/AFP位于巴西和巴拉圭之间的巴拉那河(Parana)上的伊泰普(Itaipu)大坝水库,淹没了世界上象最有震撼力的瀑布之一,以及它周围的大片森林,并导致 6·5万人背井离乡。虽然巴西同巴拉圭两国就合作建设联合水电站达成了协议,但大坝至今仍是两国关系紧张的因素之一。
图像来源: Fotoember/imago images墨西哥和美国在边境的紧张局面,不仅是因为犯罪团伙经常冒险从南部非法进入美国。科罗拉多河的低水位也引起忧虑的因素。科罗拉多河进入墨西哥境内时,已穿经美国7个州,被无数大坝截流,灌溉那里的农作物。
图像来源: Elliot Spagat/AP/picture alliance莫雷洛斯( Morelos )大坝——一个正面例子
不过, 墨西哥和美国正共同努力,模仿进入科罗拉多三角洲的河水天然流向,利用共同边界上的莫雷洛斯大坝库水灌溉墨西卡利山谷(Mexicali-Tal)。世界银行水资源专家摩尔(Scott Moore)认为,它是国家、环保组织和农业之间成功合作的范例。
图像来源: GUILLERMO ARIAS/AFP/Getty Images (综合报道)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