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和“中国学校思想教育”
2015年2月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世界报》在线版2月5日介绍了德国环境技术工程师海因茨-彼得·芒(Heinz-Peter Mang)在粪污处理生成肥料和能源的技术运用和探索方面,尤其在中国参与项目感到如鱼得水,并看好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潜力: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腾飞,也让过亿农民工涌进城市,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2013年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城市人口数量超过7.3亿,比乡村人口多出一亿。而在(粪污处理方面)中国的现状是:北方缺水,南方直接向河流排污。"
文章指出,正是因为中国新的人口分布和本身的气候状况,使得城市规划师们也要考虑对居民粪污的合理处理和利用,而现年57岁的德国环境技术工程师芒正是在北京理工大学与学生们共同参与污水处理环保项目:
"粪污处理和再利用在中国并非禁忌,这实际上是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安全处理的问题。而越来越多中国人进入城市生活,在这一领域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各种尝试机会。"
文章还写道,在粪污处理、固液分离作为树木、蔬菜种植的肥料,或是生成沼气以及净化水等方面,中国远远领先其他发展中国家:
"不过在对卫生间的使用方面还存在明确概念问题,特别是从乡村来到城市的农民工,不少人把卫生间等同于垃圾桶,把包括电池、报纸等乱七八糟都丢进马桶。"
《世界报》同一天的另一篇文章作者是驻京多年的资深记者Johnny Erling, 文章题为"教科书要重新像毛主席语录般"(Schulbuecher sollen wieder wie Mao-Bibeln sein)。文章显示观察到中国高中政治教材修改版中的意识形态表述:
"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中国高中教材已经经过两次修改审批,现在的政治教材内容中又增添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宣言》词句,比如'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以及在毛泽东离世后原本已经不再提的'阶级斗争'这样的表述也重新回到课本。"
文章作者也注意到了上周四中国教育部长袁贵仁要求在高等教育中保持意识形态纯洁性,防止西方价值观"浸染"课堂的讲话引发中国网民激烈争议,不过赢得官媒《环球时报》的认可。
"袁贵仁在中共党刊《求是》上撰文,6次引述习近平讲话的精神,强调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校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意识形态工作,连续25年保持稳定。...他还特别指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青年师生是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分化的重点人群。'"
文章最后写道,"中国加紧对高校的意识形态控制已经开始。北大法律教授贺卫方和艺术家、文学评论家陈丹青就已经被《求是》点名批评,指其'利用讲台摸黑中国'。去年开始,就有一批教授学者被解聘,公民权维权认识或律师遭逮捕或判刑,比如人权律师浦志强。"
(本文摘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