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只要各国努力,地球仍可拯救

2007年5月7日

上星期五,联合国气候保护委员会发表了世界气候报告第三部分。德语媒体普遍认为,这一报告虽然向人类社会发出了警告,但也传递了积极的信息:只要各国做出努力,地球这个人类的共同家园仍然可以拯救,况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西德意志汇报写道:

地球还有救图像来源: DLR

“从曼谷传来的好消息是,气候保护是经济上可以承担的事业,我们也至少可以减轻全球暖化带来的严重后果。自今年二月世界气候报告第一部分公布以来,气候灾难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苦头:洪水、酷热、干旱和疾病。今后几年,气候变化将比以前任何时候更为明显,我们将无法应对。

另一方面,我们为什么不从正面的角度思考呢?既然听任气候变化、无所事事将给国民经济带来高达数倍的损失,那么在这个领域就可以挣到很多金钱。例如,中国每年新建的燃煤电站等于德国现有发电量的四分之三,但我们有保持环境清洁的技术,而且其价格并非高不可攀。”

没有人为了生态而放弃生产点

德国媒体十分关注中国等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保护气候问题上的立场,认为没有这些国家的积极参与,难以刹住世界气候变化的快车,但工业国也应做出榜样。中德意志报写道:

“京都议定书签订后的十年历史表明,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并没有大幅减少。经济增长的第一个受害者总是环境,在全球竞争中,迄今为止没有人愿意为了保护生态而放弃有利的生产点。今后几年,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国家将使我们亲身感受到这一点。

但是,要刹住气候变暖的趋势、控制气候变化,我们只有八年的时间了。这里需要发达国家发挥榜样作用,经济增长只能与环保同步进行,不能损害环境,此外没有别的选择。”

对环境有害,但提高竞争力

柏林日报则批评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在国外设厂时只考虑经济效益,尤其看中的是这些国家较低的环保标准:

“环境保护不能交给工商业界自己处理,气候保护在企业商务规划中仍然没有占有重要位置。九十年代全球化带来的结果是,一些企业目标明确地把生产转移到中国等国家,因为那里不仅工资低廉,环保标准也不高。工业界的逻辑是,这样进行生产虽然对气候有害,但提高了竞争力。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及建筑在公共福利基础上的政策。与九十年代相反,联合国气候报告使这一政策具有了合法性,使它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