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 本周末,六四30周年纪念的系列活动在台北揭开序幕,一如往常,香港支联会与"华人民主书院"共同举办了一场大型研讨会。 但不同的是,这次的地点从香港移师台北。 虽然台湾社会对六四事件的关注程度远不及香港,但主办方也认为,香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令人担忧,所以把会议搬到台湾似乎也是合理的决定。
“近来香港的形式紧张,特别是言论自由空间紧缩,许多与会者表达不愿到香港,或担心会有压力”,华人民主书院董事主席曾建元向德国之声表示: “台湾没有什么政治上的顾虑,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
香港支联会主席何俊仁也在会议开幕时提到,本次研讨会之所以选在台北举办,是因为许多讲者被香港政府拒绝入境,而引渡条例通过后,他更不敢邀请这些讲者赴港与会。
何俊仁告诉德国之声: “港府一直有黑名单,即使港英时代都有人因为身份太敏感来不了,回归后更紧。 ”
王丹在记者会上以16字替这场研讨会做了诠释图像来源: privat 永不忘记 永不放弃
六四学运领袖王丹在开幕谈话时,以“永不忘记,永不放弃,重新团结,再次出发”来诠释这次六四30年纪念会议的主题。 他表示,在中国成长的年轻一代不怎么知道六四,而海外也正在逐渐淡忘六四事件。
王丹说,这个记忆是属于世界的记忆,他希望透过这场会议替国际社会跟华人圈重建关于六四事件的记忆。
此外,他说虽然不少人说当年的六四参与者都已放弃了,但在他看来,仍然有许多人以不同的方式在坚持与努力。 但王丹也坦承: “30年了,我们还是停留在过去的作法上。 我希望能透过新成立的智库总结过去30年的发展基础,并为以后的工作找寻更多道路。 ”
当被媒体问到如何看待中国政府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教育时,王丹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过去一年来一直强调要对年轻人做思想工作,而现在连幼儿园或小学都要接受思想教育。 他认为这显示中国年轻人的气氛与情绪已有所改变。
王丹说: “如果中国年轻人还是这么老实,一点波动都没有,习近平也不会这么紧张这个问题,也不会一直强调年轻人的问题。 我想年轻人已开始不安定,也值得观察。 ”
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64memo 中国对公民社会打压加剧
美国著名汉学家林培瑞也出席本次会议,他告诉德国之声,跟当年镇压八九学运比起来,中国政府现在以更高强度的方式来治理公民社会。 林培瑞说,跟六四相比,中国民众现在对“权”的概念更广,而这也对中国政府造成一种压力。 他表示: “为了巩固面子,中国政府必须假装他是个合法社会,而当民众依照法律表示他们有特定权利时,中国政府不能否定。 所以中国民众便能以这种机制去压政府。 ”
林培瑞也说,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第一目标都是维持权力,所以有时当他们看似在让步时,并不是因为他们看开或有民主的思想,而是民间的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让步。 然而他也指出: “现在高压又回来了,中国民众连这个权利也没了。 ”
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戴雅门 (Larry Diamond) 也在研讨会指出,中国政府不断以各种方式打压与六四相关的学术研究,并透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管道消除与其政策背道而驰的观点。
戴雅门强调: “我们在面临一个超级强权,而这个强权正试着消灭世人对任何民主价值或民主动员的历史记忆。 这是个极没自信的政府,每天都很担忧1989年那个夏天所发生的大规模动员,会再次重演。 ”
六四流血事件过去三十多年后,中国当局仍然试图抹杀一切有关1989年天安门民主运动的记忆。但是,美联社摄影师威德内尔(Jeff Widener) 等记者还是成功地留下了一些历史画面。
图像来源: Jeff Widener/AP天安门晨曦下,抗议者用塑料泡沫和石膏材质在金属支架上树立起一座高约10米的民主女神像,女神所处位置正对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像。在6月4日清晨,士兵动用坦克和武装车辆推倒了这座塑像。
图像来源: Jeff Widener/AP在中国政府六四镇压之前,局势已经趋于紧张,但市民们经常会向士兵和警察送东西。有时候,入城部队会与示威者一起高唱爱国歌曲。图中这位女警在天安门广场上引吭高歌,而几天之后,军队进驻,民主运动遭到武力镇压。
图像来源: Jeff Widener/AP1989年6月3日,六四镇压一天之前,人民大会堂附近,一位妇女被夹在了民主派示威者和军队中间。当天午夜,第38军向手无寸铁的民众开火,最终夺取了被示威者占领数周的天安门广场。
图像来源: Jeff Widener/AP镇压之前一天,数千名示威者围绕在一辆公共汽车周围,一张摆在车顶的桌子上摆放着缴获的武器。在政府宣布戒严之后,士兵和示威民众之间曾一度关系微妙。示威者有时向士兵送上礼物慰问,而部队也曾暂时退却。
图像来源: Jeff Widener/AP6月3日深夜,一辆装甲运兵车刚刚冲破了示威者搭建的路障,便在人民大会党门前被示威者团团围住。与此同时,不远处的戒严部队士兵正在准备对示威者开火。
图像来源: Jeff Widener/AP6月3日晚间,示威者在天安门长安街上点火焚烧一辆装甲运兵车。这是摄影师威德内尔(Jeff Widener)当晚拍摄的最后一幅照片,此后不久他便被示威者掷出的砖头意外击中。虽然遭受剧烈脑震荡,但由于手中相机的外壳抵消了大部分冲击力,威德内尔逃过一劫,没有生命危险。
图像来源: Jeff Widener/AP6月4日,学生领导的民主运动遭血腥镇压之后第一天,一辆装载着士兵的卡车在北京宾馆门前的长安街上巡逻。当天,一辆类似卡车上的士兵向北京宾馆大堂内站立的旅游者开枪。
图像来源: Jeff Widener/AP6月4日,一个拿着购物袋的孤身男子站在长安街的正中间,试图阻挡坦克编队的去路。二十五年之后,此人的最终命运依然不为人所知。这一场景成为了天安门民主运动最具象征意义的图像之一。
图像来源: Jeff Widener/AP6月5日,一群民众在长安街上展示一张据称摄于当地一处太平间的图片,画面上的死者据称都是38军士兵在抢占天安门广场过程中枪杀的示威者。死者身上巨大的创口显示士兵动用了达姆弹。大赦国际组织认为,至少300名平民被杀。
图像来源: Jeff Widener/AP军队镇压民主运动后,两位妇女正在打扫广场,她们身后是一辆已经被烧毁的公共汽车。抗议运动中多辆汽车和军车被烧毁,一些士兵因此身亡或受伤。
图像来源: Jeff Widener/AP1989年5月下旬,美联社摄影记者威德内尔(左)和华人摄影师刘香成在紫禁城前留影纪念。当时可能他们都没有想到,几天之后中国政府便动用武力镇压了天安门民主运动。
图像来源: Jeff Widene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