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G Bonn
2010年4月17日"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是一个人们可能还不太熟悉的字眼,各学术流派对其都有不同的定义。这个培训项目的执行方之一,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Inwent)在项目介绍中指出,当今世界,全球性的事务变得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世界也更加需要一种相应的,多边解决思路来面对问题。像中国,印度,巴西,这些"全球变化中的新生力量"(new drivers of global change)也应该主动参与其中。在应对全球范围内各种挑战的多边合作中, 不仅仅应该单纯强调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一些独立组织,机构以及具有公民社会性质的非政府机构也应该主动的互相沟通,建立网络,共同协作。"全球治理" 的概念由此而生。
今年参加这个培训项目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埃及、巴基斯坦以及印度尼西亚。 主办方认为,这些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的经济以及政治意义表明,在发达国家作出全球性的决策时,必须要顾及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是解决一些全球性的,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中,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这些全球性的问题包括与贫困做斗争,维护世界和平, 保护环境或者是建立公平贸易体制。
“全球治理”带来新的视角
来自墨西哥的学员切孔(Brisa Ceccon)在该国的一家具有政策智囊团性质的研究所工作,"全球治理"给她的带来了新的视角:"对于我个人来说,全球治理是国际政治的一种新思路。它意味着参与国际政治的则重点不再仅仅是政府,而是由各种机构共同参与的一种更民主的,向世界发出声音并参与其管理的方式。其实在国际政治的层面上已经有许多非政府机构,他们可能不如政府那样明显可见,但是也同样重要。"
来自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的阿科纳(Negi Archna)教授觉得 "全球治理",已成为现实:"我觉得"全球治理"是一个描述性的词汇。我是研究国际关系以及国际法出身,对于我来说"全球治理"是用来形容一种已经存在于当今世界的一种状况的词汇。我们看到政府机构已经占据了国际政治中的主角。现在我们开始关注一些新兴的,非官方的,具有公民社会性质的机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拿面对气候变化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来说,"全球治理"就包含了各个层面上,各种同类型机构的互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与其他类型机构的互动,比如说公民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互动。"
中国学员眼中的“全球治理”
中国从这个培训项目初始,就积极派遣学员参与其中,学员来自中国商务部,外交部,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以及上海国际关系研究所等机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欧洲事务研究员金玲告诉我们,"全球治理"跟许多方面息息相关:""全球治理"是一个从欧洲出来的概念,这个概念其实是希望通过制度性的框架,通过不同的行为体的合作,对话去解决全球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例如气候变化、粮食安全、金融危机、还有消除贫困这样的问题。"
就"全球治理"在中国政府的决策层中,到底受到何等重视,哪些机构应该充当主角的问题,金玲表示,国内的学术界已经开始研究"全球治理"这一概念,决策层可能用的不是一个词,但是其意义与"全球治理"的概念基本一致。
"例如我们说"和谐世界",其实我们讨论的很多内容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用的是不同的词,毕竟一个理念,它要根植于本土的文化。我个人理解,从当前学术的来看,仍然是主权国家是("全球治理")主要的行为体"
作者:任琛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