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角下的孟晚舟事件与华为
2018年12月14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加拿大《环球邮报》发表美国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杰弗雷·萨克斯(Jeffrey D. Sachs)的客座评论《美国而非中国是当今世界法治秩序的最大威胁》。萨克斯写道:
"美国很少会因为企业的违法行为逮捕其美籍或外籍高管人员。高管被逮捕一般都是因为其个人违法行为,如贪污、受贿或使用暴力,而不是因为他所效力公司的违法行为。毫无疑问,公司违法,高管确应因此被问责,包括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先拿一个中国领先企业的管理人员开刀,而对大量美国首席执行官或首席财务官的犯罪行为视而不见,无疑是对中国政府、商界和公众社会的公然挑衅。"
萨克斯在评论中写道,违背美国伊朗制裁令的美国公司不在少数,但迄今为止,总没有一家公司的高管要为此承担法律责任。因此,他认为:
"华为是中国最重要的高科技企业,因而自然而然成了特朗普当局打压和阻止中国在一些技术取得进步的首要目标。在这场贸易战中,美国的动机一部分属于商业性质,是为了保护和优惠处于不利地位的美国企业,动机的另一部分同地缘政治的考量有关。但可以肯定的却是,这场贸易战同维护国际法治秩序毫无关系。"
上周五出版的瑞士《新苏黎世报》发表评论称,孟晚舟被捕事件反映出,中美高层的沟通渠道实在不尽人意。这篇评论写道:
"最迟从上周三传出孟晚舟被捕的消息那一刻起,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不安全感就占据了上风。当然总是有一些观察家们以特朗普式谈判策略来解读一切:不断向中方提出新要求,不断让中国面对新的既成事实,比如逮捕孟晚舟,这样一来,中国人就会猝不及防手足无措,并最终会做出让步。但是不应忘记,缺乏安全感不仅对中国人来说是一针毒剂,对其他人也同样如此。"
德国马格德堡出报的《人民之声报》试图从普通消费者的视角来解读逮捕孟晚舟和华为涉嫌窃密的争论。这篇评论写道:
"CIA和NSA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试图破解苹果、三星等公司的加密程序。而今年年初以来指控中国华为智能手机加载窃密软件的也正是CIA和NSA。如此看来,作为一名手机用户,要么要对美国情报部门保持透明,要么是让中国情报部门实施监控,其他别无选择。当然,更有可能的情况是,无论是哪里出产的手机,上面都已经安装了间谍软件。欧盟委员会应当从整体上对间谍软件的问题提出警告,要么就拿出中国产品极不安全的真凭实据。只要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其背后动机就很值得怀疑了:要么是出于经济利益,要么是由于中国厂家拒绝同NSA合作。"
本周二,华盛顿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政治安全事务主任福特(Lindsey Ford)和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卡特勒(Wendy S. Cutler)联名在《纽约时报》发表客座评论。他们认为,逮捕孟晚舟显示"美国在打一场无准备之仗"。评论写道:
"孟晚舟是在加拿大被捕,以便被引渡到美国的,如果中国不仅对美国进行报复,而且对加拿大等盟友进行报复,又会怎样呢?政府一直在敦促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支持自己在技术盗窃方面的做法,而且支持美国对伊朗的制裁。这些国家需要得到保证,如果形势变得严峻,美国将与他们站在一起。
此外,针对中国科技公司的持续行动将对美国在海外的利益产生长期影响。政府关注美国的科技实力和保护敏感基础设施是正确的。但如果我们的行动导致中国加快实现关键技术自给自足的计划(这种发展很有可能),我们将创造一个更强大的竞争对手。我们准备好了吗?"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