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如果圣诞节和气候是一对儿,那么他们的关系恐怕非常复杂。在庆祝节日的同时也顾及地球保护本来符合博爱等圣诞价值观。但你来我往的圣诞礼物和杯觥交错的大餐却很快让人将环保置之脑后。明斯特可持续性研究专家卡罗琳·博恩(Carolin Bohn)说,我们会感到两者不那么合适,但问题是,这种批评性的反应何时能转化为行动。
人人都知道,圣诞不仅是爱的节日,也是消费过剩的节日。在气候保护已成为政界和经济界头等大事的当今,个人又该如何思考自己该做些什么呢?
谷歌和"消费瘾"
购物、包装、送礼、吃大餐--围绕圣诞节的这些活动中,人们会有类似于"飞行可耻"这样的感受吗?至少从谷歌搜索中看不出有这样的趋势。如果查询德文"飞行可耻"一词,(Flugscham),会出来约15万7000个链接,但在输入"消费可耻"的德文时(Konsumscham),谷歌会问你是否想找"消费瘾"(Konsumsucht)这个词。
零售业当然希望这样的日子能继续下去。H&M总裁卡尔-约翰·佩尔森(Karl-Johan Persson)在一次采访中警告说, 减少消费不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好处,却会带来很糟糕的后果,比如就业岗位流失。
从政治学角度研究可持续性发展的卡罗琳·博恩表示,至少在斯堪的纳维亚已经有"购物可耻"这样的字眼。不过,她说:"没有迹象显示购物受到抑制。"贸易协会也估计,本年的圣诞业务可能会再次超过去年。
谁发明了圣临花环?基督圣婴从哪儿来的?圣诞市场最早见于何时?我们的图片集向您解释德国人在圣诞节期间的习俗。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P. Kneffel如今的圣临花环(Adventskranz)有4支蜡烛,在4个圣临星期日先后点燃。最初,圣临花环为木制,有24支蜡烛。其发明人是福音教神学家、教育家欣里希·维歇恩(Hinrich Wichern)。1839年,他为学生们制作了设想出来的圣临环。学生们可按燃蜡的数量计算出,离圣诞节还剩多少天了。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PIXSELL/N. Pavletic还在中世纪晚期,人们就已在圣诞节临近期间纷纷涌向圣诞市场。只不过,当时,大家并非为去那里喝热葡萄酒(Glühwein),而是采购食品,以供寒季之需。后来,工匠、玩具制作者和糕点师傅们也被允许在那里推销自产物品。如今,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圣诞市场了。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W. Thieme19世纪时,人们改变了对冬天的态度。冬日不再被视为只意味着艰难和荒芜的季节,而是能给人带来某种欢乐,甚至不乏浪漫。这也改变了雪人的模样—以前,它们龇牙咧嘴显得乖张;如今,它们通常笑意融融。时不时,人们还会看到枞树上作怪脸的木制雪人哩。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beyond/J. Fankhauser她以自己的枝条围护着基督圣婴的礼物。圣诞节的枞树起初只是富人的专享。只是随着19世纪栽种了越来越多的枞树林和橡树林,越来越多的家庭才有可能弄到一棵树。以后,这一风俗从德国传遍全世界。本照片2015年摄于东京。
图像来源: Reuters/Y. Shino中世纪时,孩子们还在12月6日那天得到圣尼古拉斯(Heiligen Nikolaus)的礼物。新教教徒们对这一天主教的尊圣礼俗嗤之以鼻。所以,甚至很可能是那位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主张,把“赠礼”(Bescherung)放到12月24日那天。从那时起,作为“圣基督”的耶稣带来礼物。最终,“基督圣婴”之说也由此产生。
图像来源: Fotolia/ChaotiC_PhotographY圣诞夜,孩子们急切地等待着“赠礼”(Bescherung)。该词源自中古高地德语词“beschern”,有“上帝分发”(zuteilen von Gott)之意。这一风俗的背景是这一看法:圣诞礼物是上帝赐物,作为基督即基督圣婴的礼物。至少,直到今天,孩子们仍相信有基督圣婴。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chromorange/E. Weingartner每年,基督子夜弥撒(Christmette)都会吸引众人前往,其中就包括很多平时鲜少踏入教堂的人。基督子夜弥撒是圣诞夜举行的传统午夜弥撒。“Mette”一词来自拉丁文,意为“晨际”。直到18世纪,它都在12月25日一早举行。相反,该弥撒的礼仪几无变化。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 / Bildagentur Huber数百年来,业余演员们都在上演圣诞故事,以前,这一俗称的“圣诞戏”里还添加取自《圣经》的情节,例如,亚当、夏娃之被逐出乐园。随着时代变迁,表演内容越来越集中于对耶稣诞生的叙述。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H. Schmidt一些人将圣诞节与烤鹅等特别丰盛的美味佳肴联在一起。另一些人则以一顿土豆色拉加香肠打发。早前,传统上,较为富裕的家庭吃鹅,穷人们则只能满足于简单的饭食。如今,我们大可随意选择。
图像来源: Fotolia圣诞节和1月6日“三王来朝节”(Dreikönigstag)之间的12天一般被认为特别“闹”(rau)—或许,因此便有“闹夜”(Rauhnächte)之说?其实不然。“rau”来自中高地德语,意为“多毛”(haarig),指的是全身皮毛的妖魔。根据民间迷信,妖魔们在这12夜四处游走,可用香火驱赶之。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P. Kneffel 圣诞市场上的塑料制品
圣诞市场举办者现在虽然将避开塑料提上议事日程,但实际上这仍然只是良好的愿望而已。亚琛希望做出表率,从2020年起实现"无塑化"。杜赛尔多夫和明斯特的圣诞市场对此表示赞赏并承诺为此付出努力。
但障碍很多,比如卫生原因、各种规定等等。今年的圣诞市场,到处都是装得漫出来的垃圾桶。德国环保援助组织估计,圣诞时节,包装垃圾数量增幅最高达20%。该组织报告员托马斯·费舍尔(Thomas Fischer)说,"很遗憾,数量非常大。"他指出,很难指望这一趋势在短时间里改变,因为生产商现在没有提供足够的替代品。生意兴隆的网上业务反而会淡化"消费可耻"的感受,因为人们可以在网上匿名购物,不为人所见。
愿望清单上的"更好的气候"
不过,气候保护已经深入人心,就连孩子们也知道其重要性。看一看恩格尔基辛(Engelskirchen)圣诞邮局收到的写给圣诞老人的信就会发现,孩子们的愿望清单上,有关气候的愿望比去年更多。该邮局发言人布利塔·托尔勒(Britta Töllner)说,一位名叫丽萨的女孩就写道,"希望气候变得更好,没有战争,海里没有塑料"。但是,写信的孩子们却没有表现出愿意放弃百乐宝(Playmobil)塑料小玩偶和最新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