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

墙外文摘:老一代盼明君 新一代懒翻墙

2018年8月12日

有评论认为,尽管邓小平体制下有各种政治运动和迫害,以及对示威者的血腥镇压,但是还是令中国精英怀念。还有报道显示,新一代年轻人则满足于互联网的高墙深院,并不渴望墙外的自由世界。

China kommunistische Führer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A. Wong

(德国之声中文网)台湾《上报》发表文章《中国精英开始为邓小平招魂》,作者卢斯达说,似乎是因为贸易战造成的损血,中国国内开始酝酿若干舆论转向。这些舆论形势,看似是一个好现象,很容易附合世界对中国社会的希望--社会还是有良心分子的;习体制全面掌权,局势正在倒退,但中国人民心里是不同意。但这种看法,多少有点一厢情愿。

文章说,清华法学者许章润的万言书,应该在某程度上代表中国乃至"海外华人"所期待的"路线修正"。许章润对习近平的全面掌权不以为然,而他开出的解方大致上是回到习以前的中国体制,即邓小平那一套。但问题是邓小平体制下,也有各种小范围的政治运动和迫害。当然还有为了稳定发展,而下令血腥镇压示威者。那个时代在本质而言,只是令中国人由做不稳奴隶,到再次做稳奴隶。

 当代中国的资讯和风物,像一个魔法丛林。泡得久的话,人会变成猩猩,忘记一套属于人类的逻辑和标准。虽然这个丛林在扩大,做猩猩可能会增加生存机会,很现实主义,但也是一种绝大的悲哀。

陈浩天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K.Cheung

宣扬、反对"港独"都可以受邀演讲

香港《明报》发表文章《为封杀港独而衍生的歪理》,作者曾志豪说,香港外国记者会(FCC)邀请陈浩天演讲,前特首梁振英担大旗反击,差点盖过了港铁高层下台的新闻。作者认为,"演讲"等于"分裂"是一个歪理。陈浩天是近日政府狙击"港独"事件的焦点人物,"港独"也是近年香港要面临的大挑战。FCC有充足的新闻理由邀请陈浩天演讲。

文章说,亲政府势力一向视投诉为"宣扬港独",明显以政治压倒新闻自由。不禁想起1999年《香港家书》邀请了台湾驻港代表郑安国解说李登辉"两国论",引起轩然大波,背后逻辑也是如出一辙"不容许任何独立的言论有发表空间"。解决之道很简单--FCC也邀请梁振英演讲,解释反港独的战况以及推介大湾区,岂非两全其美?也能证明,邀请嘉宾不等于认同嘉宾的立场。

胡鞍钢是习近平的替死鬼

台湾《新新闻》发表文章《中美贸易大战的替死鬼》,作者顾尔德说,胡鞍钢一直主张由"强国家"带动国力进步,也一直用各种指标说明中国国力不断在提升,去年更连续宣称中国国力已超越美国。但为什么去年发表的言论,一年多后才被围剿?很明显的是中美贸易战,让中国上下担心经济会受重伤害,于是找个对象来发泄。而宣称中国国力超越美国的胡鞍钢就倒霉了。到底是中国民众不敢把怨气直接往高唱"强国梦"的习近平发泄,所以找个替死鬼?还是习近平为了平息各界对他处理中美关系的不满,而安排胡鞍钢受罪?

文章说,其实中国鼓吹强国论的民族主义者,不见得被胡鞍钢的强国迷汤灌昏头。例如,鹰派民族主义的代表《环球日报》,其总编辑胡锡进今年初就称,胡鞍钢的判断让他"深感不安"。他说:"中国的实力远不足以与美国开展战略对撞","中美战略差距还至少要用半个世纪去弥补"。不论胡鞍钢"大跃进"式的盲目乐观或胡锡进的谨慎,他们都在追求"强国家"。作者认为,中国民间社会自主性几乎被习近平扼杀殆尽,"弱社会"也将是中国遇到大经济危机时最脆弱的一环。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中国新一代不想翻墙

《纽约时报》发表文章《那些和"防火长城"一起长大的中国年轻人》,作者袁莉说,伴随着一个不同于别处的互联网,一代中国人正在成长起来。现在,与这个不同的互联网体系成长起来的影响开始显现。许多中国年轻人不知道谷歌、Twitter或是Facebook是什么,这在他们与世界其他地方之间造成了一道鸿沟。而且,由于习惯了本土应用程序和在线服务,许多人似乎对了解网上什么内容遭到了审查无甚关心,这让北京得以建立起一套与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竞争的替代价值体系。这种趋势正在蔓延。中国如今正在将其经过审查的互联网模式出口到其他国家,其中包括越南、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

文章说,对美国及其他西方互联网巨头来说,在庞大的中国市场分得一杯羹的希望愈发像是白日梦。中国共产党已经明确表明,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它将走上一条对意识形态加强管控的道路。今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监管机构网信办表示,已经关停或吊销了超过3000家网站的许可证。文章引述北京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两名经济学家的调查说,"审查制度在中国是有效的,不仅因为该制度使得敏感信息难以获取,还因为它营造了一种环境,让民众首先不要求获取这些信息"。

摘编自其它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观点或观点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