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 台湾《报导者》发表文章《香港反送中,揭开共产党直接治港新模式》,作者刘细良说,2012年中共决定撤换特区领导人,不少人误以为北京为了纠正前一任梁振英的极左政策,改走相对温和政治路线,才钦点较为港人接受的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接任,这个人事仿佛是2003年曾荫权接替提早离任的董建华的翻版。林郑月娥也声称自己会专注民生,减低社会政治争拗丶弥补撕裂等等,结果她上场后却出现更极端的政策。
作者认为,相比英治殖民地,今天中共黑手处处,四围"亮剑",建制政客目中无港人,施政手法粗暴,总之议会够票通过就以制度暴力去完成,而年轻人为了自己及香港自治未来,作出更激烈的抗争。一国两制大败局已成,香港自治已经结束,台湾朋友,除了高雄市长韩国瑜之外,相信大家是同步目睹香港在中共管治下衰落过程,这表示中共的对台政策,也会同时走向极端。
看到别人受到压迫却保持沉默,才是真正的粗鄙
《纽约时报》发表文章《香港与自由民主的未来》,作者BRET STEPHENS指出,香港与大陆的关系本应遵循"一国两制"的原则。但与任何形式的多元化一样,这个原则对北京构成了根本威胁。1989年,小小的西柏林只是因为它的自由,就参与推翻了强大的(当时看来是这样)东德昂纳克政权。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不会让这种事情在香港发生。
作者说,不过话说回来,也许他不应该这么担心。整个1980年代,自由世界在政治上团结一致,在道德上充满信心:它相信自己的自由主义-民主价值观,相信它们的普世性,相信试图剥夺或否认这些价值观的人是不道德的。并且也不忌讳大声说出来。当罗纳德暲锔?(Ronald Reagan)称苏联是"现代世界的邪恶焦点"时,一位着名的自由派作家谴责他"粗鄙"。但正是这样的言辞给了另一边的异见人士和梦想者以勇气。看到别人受到压迫却保持沉默,才是真正的粗鄙,不管是因为缺乏同情还是过于世故。
6月9日,香港市民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对《逃犯条例》修订大游行。组织者民阵表示,游行人数超过了100万。
图像来源: Reuters/Tyrone Siu港府《逃犯条例》修正草案允许香港向包括中国内地在内的更多国家及地区引渡犯罪嫌疑人。同时,新法也将取消立法会对引渡案件的监督角色。这一草案引起香港社会极大争议,由民阵发起的第三次反对《逃犯条例》修订的游行于6月9日在香港举行。组织者称,游行人数超过100万。
图像来源: Reuters/Tyrone Siu香港十余名法学界代表对《逃犯条例》的修订予以尖锐批评,称这是对香港司法体系的一次重大挑战。立法会即将于6月12日对《逃犯条例》修订案进行二读。人们担心,《逃犯条例》将把香港从"一国两制"变成"内地延长"。
图像来源: Reuters/T. Peter周日的游行为视为雨伞运动后香港最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游行人数可能超过2003年反对《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的七一大游行。当时有50万人参加了游行。《基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香港特区应自行立法,禁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在香港社会的强烈抗议下,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2003年9月宣布撤回第23条国安条例草案。
图像来源: Reuters/Tyrone Siu香港警方称,游行期间拘捕了7人,分别涉及普通袭击、刑事毁坏、袭警等罪名。香港政府官员此前表示无意收回草案,并强调草案只包括严重罪案,不会影响集会、新闻、言论自由。批评者指出,从"铜锣湾书店"负责人被强行掳劫回中国秘密审判可以看出,中国已将自己的司法管辖区延伸到香港,《逃犯条例》修订后中方就更可以“依法引渡”。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V. Yu“反送中”大游行也将矛头指向亲北京的港首林郑月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日前强调,美国正密切关注香港政府提出的《逃犯条例》修订。《美国—香港政策法》赋予香港贸易及经济的特殊待遇。目前,有美国国会参议员正试图推动引入《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要求证明香港有足够的自主权,然后才实施任何赋予香港特殊待遇。
图像来源: DW/V. Wong占中9子之一的戴耀廷在狱中通过脸书呼吁香港市民参加游行。他说,送中条例是香港当前最大的威胁,一旦通过,香港会变成“一国一制”。
图像来源: Reuters/T. Peter生活在全球27个城市的港人同样在周日发起"反送中"游行,声援香港,其中包括美、加、澳大利亚多个城市、台北和德国首都柏林等等。在柏林的港人发表声明称,如果修订法案,在香港发展商务的风险和威胁不可避免地会增加,损害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声誉,基本法所保障的个人自由以及人人享有的基本人权都会受到动摇"。
图像来源: Reuters/H. Hanschke 这次泛民主派没有人出来割席,没有谴责年轻人"暴力"
香港《苹果日报》发表文章《香港人前所未见的勇气》,作者李怡说,许多人都说,现在香港的青少年人生不逢时,他们没有像上一代或更上一代人那样生活在香港的美好文明岁月,他们面临经济困厄丶社会沉沦,但他们却比上一代人对香港社会更有承担,表现出香港人前所未见的勇气。
文章说,卢伟聪称示威的年轻人是暴徒,林郑说是暴动,但这次泛民主派没有人出来割席,没有谴责年轻人"暴力",社会更多人指摘警方过度使用暴力。继续有年轻人贯彻不合作运动,在港铁沿线故意阻碍关车门,制造延误。被耽搁的市民受访时,鲜有地没有对年轻人的行为指摘或抱怨,反而有人说理解他们用各种办法阻止送中。这是因为,送中条例真是到了香港人的生死关头。退一步即无死所,退一步香港即与中国任何城市无别,甚至更不如。
自主权回归中国以来,由于担心“一国两制”得不到保障,香港市民、公民社会一直在为维护司法独立、言论自由而抗争。
图像来源: Reuters/T. Peter2019年6月12日,《逃犯条例》修订案二读,大批抗议民众包围立法会。6月9日,香港发生回归以来规模最大的示威集会,反对被称为“送中法”的修订案。据组织者称,参与人数超过百万。
图像来源: Reuters/T. Siu2019年4月,香港立法会对草案完成首读。政府修法的背景是为了向台湾引渡一名杀人嫌犯。但批评者担心,《逃犯条例》修订后,将为向中国大陆遣返、引渡嫌疑人打开大门,威胁香港的司法独立和人权保障。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V. Yu2019年4月9日,“雨伞革命”中的“占中九子案”宣判,9人全部罪成,其中戴耀廷、陈健民及朱耀明被判入狱16个月。有报道称,法官受到了来自中央政府的压力,被要求重判以为警示。
图像来源: DW/V. Wong2018年9月,香港政府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禁止主张独立的香港民族党继续运作。这是主权移交中国21年后,首次有政党在香港被禁。民族党召集人陈浩天(图中)曾表示,港独是“达成香港民主唯一方法”。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P. Fong2018年9月,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在一片争议声中正式通车,图为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乘坐首航。争议焦点是设立由中国大陆执法人员执行大陆法律的“内地口岸区",该措施受到泛民阵营的强烈反对。
图像来源: Imago/Xinhua每年6月4日晚,香港民众都会聚集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纪念1989年六四天安门屠杀死难者的烛光晚会。每年的参加人数从数万到十几万不等,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六四悼念活动。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K. Cheung2016年10月,中国人大第五次对香港基本法释法。争议内容是有关立法会议员宣誓的具体规定和效力。这是北京对香港议员宣誓风波的回应,被视为对港独势力发出的强硬信号,引发较大规模的民众抗议示威。
图像来源: Imago/ZUMA Press2015年10月起,以销售“禁书”而著称的香港铜锣湾书店的股东及员工共五人先后失踪。后证实他们均在中国大陆受到控制,当局称他们是因违法行为受调查。该事件引发香港和国际舆论震惊和谴责,以及民众的持续抗议。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K. Cheung2014年9月至12月,香港发生了一系列争取更多民主、要求真普选的抗议运动。示威者用来抵抗警方胡椒喷雾使用的黄色雨伞,成为此次运动的象征。亦称“占领运动”的这一事件被视为香港最大型的公民抗命运动。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A. Hofford2003年7月,因反对有巨大争议基本法第23条立法,香港50万人参与七一大游行,成为主权回归后规模最大一次抗议运动。根据基本法中的第23条,香港应就涉及国家安全、分裂国家、煽动颠覆、窃取国家机密等多项罪名立法。特区政府因无法在立法会取得足够票数支持,最终终止立法程序。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ZUMAPRESS/Y. Kwan "只要台湾人民不踏入一国的陷阱,就不会有两制台湾方案的枷锁与凌虐"
台湾《上报》发表文章《香港反送中,台湾反一中》,作者林青弘说,台湾与香港显着不同,台湾人民要反对一个中国原则,不能坐视中共利用"九二共识"把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意识形态予以内化与深化。香港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这是很悲哀的事实。在这样的主权架构下,香港人只能退而求其次,在两制的保障下获取最大的利益。作者认为,"台湾人民相比香港人更优势的关键,台湾人民有自己的国家与主权,即使中国强力打压与处处矮化,我们要面对的课题与挑战是一中原则的框限与勒索,并非如同香港市民要面对一国两制的持续与维护。只要台湾人民不踏入一国的陷阱,就不会有两制台湾方案的枷锁与凌虐"。
文章说,中国若坚持移交特权入法,这是愚蠢至极的砸脚行为。北京当局若不能妥处港人疑惧中国司法的迫害与凌虐,港人反送中演变成港人反中,这对中共政权的维稳肯定毫无益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该积极考量一国两制对于港人治港的承诺与维护,别让香港反送中,最后却酝酿台湾反一中的能量与集结。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