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一宗在台湾发生的杀人案,让香港陷入主权移交中国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也对北京政权构成严峻挑战。这场“反送中”运动本来的初衷是为港人争取更大自由自主的权力,但最后却为自己套上了更强的“紧箍咒”。
图像来源: Reuters/T. Siu之前就有数万人参与的反对修订《逃犯条例》活动,经历了2019年6月4日规模格外盛大的纪念六四事件三十周年之后,于当年的6月9日那一天,规模超过了香港的“雨伞运动”。民阵方面表示,那个周日的游行规模超过了2003年的七一50万人大游行,有103万人参加游行。警方则表示,高峰期的参加人数为24万人。香港警方当天表示,游行期间拘捕了7人,分别涉及普通袭击、刑事毁坏、袭警等罪名。香港政府官员此前表示无意收回草案,并强调草案只包括严重罪案,不会影响集会、新闻、言论自由。
图像来源: Reuters/Tyrone Siu2019年6月12日,不顾之前大规模抗议的反对声音,香港立法会按计划二读《逃犯条例》。会议前约三小时,大批反对修例的民众就占据附近马路,迫使立法会主席梁君彦在早上10点52分宣布延后原定于11点举行的二读会议。在特区政府总部以及立法会前的示威区,大批示威者与警方发生冲突,警方一度后退,随后释放催泪弹逼退示威者。过程中,有示威者出现身体不适,也有警员受伤。从这时开始,示威者集中对警方发出过度执法的指责。而这也奠定了之后“五大诉求”的基础。
图像来源: Reuters/A. Perawongmetha2019年二三月的春季,中港二十多年来谈不拢的引渡安排,却因为一宗在台湾发生的陈同佳杀人案忽然破局。香港政府当时提出修订两条有关引渡的法律--《逃犯条例》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协助条例》。最具争议之处是,把移交逃犯的涵盖范围开放至中国内地、台湾和澳门。在新机制下,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之中,立法机关的审查权力将被删去。 特首不再需要立法会同意,就可以启动拘捕和引渡程序,然后交由法庭审批是否移交疑犯。这个决定,掀开了香港回归中国以来,最声势浩大的一场社会运动的序幕。
图像来源: Mark Schiefelbein/AP Photo/picture-alliance2019年的7月,反送中运动开始愈发激进,并扩散至其它地区。不再集中于之前的维多利亚公园至金钟或中环地区。7月21日在香港示威民众继续举行大规模游行的同时,多名身穿白衫的人士在预谋下,手持武器在鸡地及港铁元朗站无差别袭击路人和列车乘客,导致多人流血受重伤。有女性指遭到非礼,也有救护队员表示急救时遭到白衣人袭击。警方在事后称,部分白衣人有黑社会背景。香港官方虽然谴责这一暴力事件,但拒绝将此袭击归类为暴动。尤其香港警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受到质疑,有包庇施暴者之嫌。元朗袭击事件发生前,中联办官员李蓟贻要求元朗乡绅驱赶示威者。建制派议员何君尧被拍到曾与白衣人握手,还向白衣人竖起大拇指,对他们说,"你哋系我英雄"(你们是我的英雄)。
图像来源: Reuters/T. Siu元朗事件激生了许多反送中示威者的报复心理,付诸暴力示威的决心也越来越大。经历了一系列警民暴力冲突的反送中运动,于8月初以“万人接机”的旗号进入香港机场。示威者在抵港大堂展示标语,并向游客散发宣传品。活动开始网民发起者强调“不冲击,不破坏,不入禁区”,由于活动没有向警方申请不反对通知书。机管局实施应对管制措施。几日后这场活动变为瘫痪香港机场的活动。大批示威者聚集在机场阻挡旅客入内,导致大量航班登记服务被迫暂停,离港航班取消。示威者向受阻旅客表示,瘫痪机场的目的是向政府施压。
图像来源: Reuters/T. Siu8月31日,反送中运动迎来又一波周末的抗议高潮。同时有部分香港港铁的乘客和市民向示威者表示反对意见,并发生肢体冲突。之后多名特警冲入太子站驶往中环的月台和列车,用胡椒喷雾和警棒袭击车厢内乘客。警方表示只是使用“适当武力”制服示威者,但批评声音指出警方的做法为“无差别袭击”,是警察版的“元朗袭击事件”。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Ring Yu2019年9月4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正式撤回逃犯修订条列草案,“以完全释除市民的疑虑”。这位香港特首还表示:这两个多月发生的事,令每一个香港人都感到震惊和伤心,亦令大家对香港感到焦虑和痛心,大家都希望可以尽快走出目前的困局。她作为行政长官,有责任尽一切努力,在种种局限下寻找社会向前行的机会。同时她表示将全力支持监警会的工作,政府会认真跟进监警会日后提交的报告建议。但对与坚持“五大诉求 缺一不可”的示威民众来说,这位女特首的让步仍然不够。
图像来源: Reuters/A.A. Dalsh直到2019年的10月1日中国国庆日,香港的“反送中”抗争已经持续大约半年,不但让香港陷入主权移交以来的最严重政治危机,也对北京政权构成挑战。中国政府希望在10月1日中共庆祝建政7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结束香港的混乱局面。在比邻香港的深圳大规模集结安全力量被视为北京释放出的强硬信号:不排除武力介入香港,“止暴制乱”。同日,警方首次用实弹击伤示威者。令这场警民冲突不仅无法缓和,而且还将升级。
图像来源: Reuters/A. Perawongmetha反送中元年的11月,随着"罢工、罢市、罢课"的"三罢"持续,示威者与警方的"战线"已扩展到大学校园。其中香港中文大学的情况最为严重。 根据多家港媒报导,11月12日期间,香港警方称有示威者在通往吐露港的天桥上用杂物堵路,并说到场后又被示威者以砖头与汽油弹攻击。警方随即进入中大校园抓人,并在与学生对峙的过程中,数度施放催泪弹,示威学生则以汽油弹与砖头还击。在这一大环境下,香港多所大学决定提前结束学期停课,取消本学期余下课程。
图像来源: Reuters/S. Stapleton2019年年底至2020年年初,首先从中国大陆城市武汉大规模爆发的新冠病毒,给香港的这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画上了一个休止符。政府以抗疫为由,相继禁止了一系列示威活动。示威爆发整整一年后,比当年《送中条例》更加严格,对香港影响更为深远的《港区国安法》正式实施。反送中运动中包括黄之锋、周庭、林朗彦、黎智英等人在内的领袖人物也相继多刑叠加被判入狱。2021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听取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工作汇报时,提出“爱国者治港”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原则。同时香港人争取港区自治,实现真普选的努力仍在继续。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Hong Kong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ervices两年前,一宗在台湾发生的杀人案,让香港陷入主权移交中国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也对北京政权构成严峻挑战。这场“反送中”运动本来的初衷是为港人争取更大自由自主的权力,但最后却为自己套上了更强的“紧箍咒”。
图像来源: Reuters/T. Siu之前就有数万人参与的反对修订《逃犯条例》活动,经历了2019年6月4日规模格外盛大的纪念六四事件三十周年之后,于当年的6月9日那一天,规模超过了香港的“雨伞运动”。民阵方面表示,那个周日的游行规模超过了2003年的七一50万人大游行,有103万人参加游行。警方则表示,高峰期的参加人数为24万人。香港警方当天表示,游行期间拘捕了7人,分别涉及普通袭击、刑事毁坏、袭警等罪名。香港政府官员此前表示无意收回草案,并强调草案只包括严重罪案,不会影响集会、新闻、言论自由。
图像来源: Reuters/Tyrone Siu2019年6月12日,不顾之前大规模抗议的反对声音,香港立法会按计划二读《逃犯条例》。会议前约三小时,大批反对修例的民众就占据附近马路,迫使立法会主席梁君彦在早上10点52分宣布延后原定于11点举行的二读会议。在特区政府总部以及立法会前的示威区,大批示威者与警方发生冲突,警方一度后退,随后释放催泪弹逼退示威者。过程中,有示威者出现身体不适,也有警员受伤。从这时开始,示威者集中对警方发出过度执法的指责。而这也奠定了之后“五大诉求”的基础。
图像来源: Reuters/A. Perawongmetha2019年二三月的春季,中港二十多年来谈不拢的引渡安排,却因为一宗在台湾发生的陈同佳杀人案忽然破局。香港政府当时提出修订两条有关引渡的法律--《逃犯条例》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协助条例》。最具争议之处是,把移交逃犯的涵盖范围开放至中国内地、台湾和澳门。在新机制下,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之中,立法机关的审查权力将被删去。 特首不再需要立法会同意,就可以启动拘捕和引渡程序,然后交由法庭审批是否移交疑犯。这个决定,掀开了香港回归中国以来,最声势浩大的一场社会运动的序幕。
图像来源: Mark Schiefelbein/AP Photo/picture-alliance2019年的7月,反送中运动开始愈发激进,并扩散至其它地区。不再集中于之前的维多利亚公园至金钟或中环地区。7月21日在香港示威民众继续举行大规模游行的同时,多名身穿白衫的人士在预谋下,手持武器在鸡地及港铁元朗站无差别袭击路人和列车乘客,导致多人流血受重伤。有女性指遭到非礼,也有救护队员表示急救时遭到白衣人袭击。警方在事后称,部分白衣人有黑社会背景。香港官方虽然谴责这一暴力事件,但拒绝将此袭击归类为暴动。尤其香港警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受到质疑,有包庇施暴者之嫌。元朗袭击事件发生前,中联办官员李蓟贻要求元朗乡绅驱赶示威者。建制派议员何君尧被拍到曾与白衣人握手,还向白衣人竖起大拇指,对他们说,"你哋系我英雄"(你们是我的英雄)。
图像来源: Reuters/T. Siu元朗事件激生了许多反送中示威者的报复心理,付诸暴力示威的决心也越来越大。经历了一系列警民暴力冲突的反送中运动,于8月初以“万人接机”的旗号进入香港机场。示威者在抵港大堂展示标语,并向游客散发宣传品。活动开始网民发起者强调“不冲击,不破坏,不入禁区”,由于活动没有向警方申请不反对通知书。机管局实施应对管制措施。几日后这场活动变为瘫痪香港机场的活动。大批示威者聚集在机场阻挡旅客入内,导致大量航班登记服务被迫暂停,离港航班取消。示威者向受阻旅客表示,瘫痪机场的目的是向政府施压。
图像来源: Reuters/T. Siu8月31日,反送中运动迎来又一波周末的抗议高潮。同时有部分香港港铁的乘客和市民向示威者表示反对意见,并发生肢体冲突。之后多名特警冲入太子站驶往中环的月台和列车,用胡椒喷雾和警棒袭击车厢内乘客。警方表示只是使用“适当武力”制服示威者,但批评声音指出警方的做法为“无差别袭击”,是警察版的“元朗袭击事件”。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Ring Yu2019年9月4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正式撤回逃犯修订条列草案,“以完全释除市民的疑虑”。这位香港特首还表示:这两个多月发生的事,令每一个香港人都感到震惊和伤心,亦令大家对香港感到焦虑和痛心,大家都希望可以尽快走出目前的困局。她作为行政长官,有责任尽一切努力,在种种局限下寻找社会向前行的机会。同时她表示将全力支持监警会的工作,政府会认真跟进监警会日后提交的报告建议。但对与坚持“五大诉求 缺一不可”的示威民众来说,这位女特首的让步仍然不够。
图像来源: Reuters/A.A. Dalsh直到2019年的10月1日中国国庆日,香港的“反送中”抗争已经持续大约半年,不但让香港陷入主权移交以来的最严重政治危机,也对北京政权构成挑战。中国政府希望在10月1日中共庆祝建政7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结束香港的混乱局面。在比邻香港的深圳大规模集结安全力量被视为北京释放出的强硬信号:不排除武力介入香港,“止暴制乱”。同日,警方首次用实弹击伤示威者。令这场警民冲突不仅无法缓和,而且还将升级。
图像来源: Reuters/A. Perawongmetha反送中元年的11月,随着"罢工、罢市、罢课"的"三罢"持续,示威者与警方的"战线"已扩展到大学校园。其中香港中文大学的情况最为严重。 根据多家港媒报导,11月12日期间,香港警方称有示威者在通往吐露港的天桥上用杂物堵路,并说到场后又被示威者以砖头与汽油弹攻击。警方随即进入中大校园抓人,并在与学生对峙的过程中,数度施放催泪弹,示威学生则以汽油弹与砖头还击。在这一大环境下,香港多所大学决定提前结束学期停课,取消本学期余下课程。
图像来源: Reuters/S. Stapleton2019年年底至2020年年初,首先从中国大陆城市武汉大规模爆发的新冠病毒,给香港的这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画上了一个休止符。政府以抗疫为由,相继禁止了一系列示威活动。示威爆发整整一年后,比当年《送中条例》更加严格,对香港影响更为深远的《港区国安法》正式实施。反送中运动中包括黄之锋、周庭、林朗彦、黎智英等人在内的领袖人物也相继多刑叠加被判入狱。2021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听取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工作汇报时,提出“爱国者治港”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原则。同时香港人争取港区自治,实现真普选的努力仍在继续。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Hong Kong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ervices(德国之声中文网)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者蔡子强退休前接受访问,认为过去十多年香港政治生态被激进力量主导,香港年轻人未学懂“进退有据”,导致今日公民社会面临全面肃清。台湾《上报》发表文章《和中共打交道别想见好就收》,作者颜纯钩认为, 他的说法并不新鲜,这就是“见好就收”的心态,在反送中运动初期、六四镇压之前都出现过。至今仍有人埋怨赵紫阳没有与邓小平妥协,造成党内改革力量“一铺清袋”(孤注一掷)。
文章说,香港人的民主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起伏与演变都是时势造就的,不是某些人左右的结果。运动没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缺乏足够权威去主导方向与策略,只是不同政治力量的合力所推动,不论理性或激进,自有其内在逻辑,不是选择题,也没有是非。政治是妥协的艺术,这在民主国家行得通,“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独裁残暴、不讲信义的统治者,与中共妥协,永远都不是妥协,只是单方面不断的退让与屈服,最终习惯被统治而已”。
作者强调,“袋住先”的说法对现在仍身在苦牢的手足们极不公平。从黎智英到何俊仁,从黄之锋到邹幸彤,从苹果日报到立场新闻高层,他们都理性平和,只是不肯屈服。实际上,香港人固然一铺清袋,中共更是一铺清袋,因为反送中运动,“中共在全世界面前大暴露,中共从来没有像今日这样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四面楚歌望天打卦”。
中美并不容易脱钩
台湾《新新闻》发表文章《中美脱钩了吗?》,作者吕绍炜指出,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国2021年出口总额约3兆3,640亿美元,年增29.9%,点;进口总额2兆6,875亿美元,年增30.1%,全年贸易总值 6.05 兆美元、贸易顺差高达6,765亿美元,都是历史新高。虽然中美的贸易战、科技战打得震天响,但去年中美贸易额还是成长了6.3%。
文章说,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制造业是从垂直纵向到横向都相当完整又庞杂,每个国家的资源、秉赋不同,能成就与扎根的产业也不同,现在就说越南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是说太早了。而且,人口尚1亿的越南,不可能取代有14亿人口的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因为量体差了十倍以上。
作者认为,也许几年后,“脱钩”真的会发生、扩大,但不是现在,因为数据上完全无法支持此说。真实的情况或许是:许多国家、大企业、供应链,都体会到“鸡蛋全放一个篮子”的风险太高了,不能把所有重要的生产都放在中国,因此,寻找在其它国家或地区、甚至回到母国设厂生产;有人称之为“中国+1”而非脱钩。
一年前拜登就任美国总统,中国领导层或许抱着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期待新总统一改特朗普任性好斗的风格,华盛顿能与北京重新对话;另一方面又担心民主党人上台后,其原本对华不友好的路线让目前的对抗势态加剧。这一年来,美中之间发生了哪些大事?
图像来源: Bildagentur-online/Ohde/picture alliance2021年2月10日,拜登在上任3周后首次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电话,两人就新冠疫情丶气候变化及防止武器扩散等议题交换意见。拜登还谈及中国经济政策丶香港丶新疆人权丶对台施压等美方关切话题。习近平则表明,台湾丶涉港涉疆等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希望美方谨慎处理。9月初,两人再度通话,华盛顿方面称,拜登传达的信息是,美国希望确保“动态保持竞争”,在未来不会出现任何情况使双方转向“无意的冲突”。11月16日,习近平与拜登首次视频通话(图),从公开报道看,议题及相关表述并未超出之前两次通话的范畴。
图像来源: Jonathan Ernst/REUTERS中美官员3月18日在阿拉斯加举行拜登上任后两国首次高层会谈,参与者包括中国外长王毅、国务委员杨洁篪,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会谈明显带有对抗气氛,美方表示,如果中国希望重建双边关系,应该改变自己的行为;杨洁篪则批评华盛顿进行长臂管辖,王毅警告美国将无法“遏制”中国。会谈被媒体形容为“各说各话”、“针锋相对”,最终“不欢而散”。
图像来源: Frederic J. Brown/REUTERS2021年3月美中阿拉斯加高层会晤前夕,华盛顿宣布对包括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内的24名中国大陆及香港高官进行制裁,禁止金融机构与其发生业务往来。美方称制裁原因是北京方面持续打压香港的政治自由。中国全国人大此前通过决议,对香港的选举制度进行改革,被认为使香港民主派参政参选空间进一步压缩。北京回应称会“采取必要反制措施”。
图像来源: Reuters/T. Siu拜登上任后,美国扩大了对中国公司的制裁名单。2021年6月4日,拜登签署一项行政令,自8月2日起禁止美国人交易首批包括华为,中海油等59家中国公司的证券。11月,美国延长对中国“涉军企业”投资禁令,延续特朗普时代的措施,禁止美国实体投资被与中国军方有关的中国公司,并对原有名单作了更新。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M. Schiefelbein美国副国务卿舍曼(Wendy Sherman,图)于7月25日至26日访问中国,在天津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外交部副部长谢锋等官员会谈。此次会晤气氛也并不融洽。谢锋指责美国应为两国关系陷入僵局负责,并敦促美方无条件撤销对中方领导人、官员、政府部门的制裁,取消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限制,停止打压中国企业,撤销对孟晚舟的引渡等等。舍曼在会谈中强调,美方不希望让“激烈和持续的”美中竞争“转变为冲突”,美国希望确保通过“护栏和界限”,“负责任地管理两国关系”。
图像来源: Phoenix TV/AP Video/picture alliance9月底,滞留加拿大3年的华为前首席财务官孟晚舟与美国检方达成协议,将针对她涉嫌银行欺诈一事撤销起诉,孟随后获释回到中国。几乎与此同时,在孟晚舟被捕后不久在中国被逮捕并被押的两名加拿大人也得以获释回国。美国政府对此表示欢迎。这被称为中、美、加三国之间一项高风险的“换囚”活动。 有评论称这项进展有助于缓解中美紧张关系。
图像来源: Jin Liwang/Xinhua/AP/picture alliance 2021年里,中美分别任命了驻对方国家的新大使。接替崔天凯任中国驻美大使的是秦刚。拜登则任命本已退役的伯恩斯(R. Nicholas Burns,图)任驻华大使。两人均为资深外交官,有丰富的政府工作经验。伯恩斯虽没有太多中国经历,但被视为稳健、务实。秦刚也被视为谨慎型丶而非“战狼式”的外交官。
图像来源: Rod Lamkey/CNP/picture alliance11月16日习近平与拜登线上峰会后,中国官媒和美国国务院当天证实,中美将放宽对来自对方国家记者的签证限制。自2020年初特朗普政府将部分中国驻美媒体列为“外国使团”后,双方均对彼此驻地记者进行限制。华盛顿要求中国官方媒体驻美机构削减60名中国籍雇员,并限制中国籍记者签证,而北京则驱逐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及《华盛顿邮报》的11名美籍驻华记者。之后,许多新申请中国签证的美国媒体工作者也无法顺利取得记者签证。中美两国现相互保障现任常驻记者在遵守防疫规定前提下可以正常往返对方国家。
图像来源: Imago Images/Y. Bogu12月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防止强迫维吾尔劳动法》,禁止进口来自中国新疆的商品。未来不管是全部或者部分在新疆制造的商品,都会被预设为涉及强迫劳动丶不得进口,除非公司能够提出“明确和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其供应链中没有强迫劳动,则可有机会上诉。
图像来源: VCG/imago images12月6日,美国政府正式宣布将对2022北京冬奥进行外交抵制,即美国官员将不会出席北京冬奥。理由是“中国在新疆正在进行的种族灭绝丶反人类罪以及其他侵犯人权的行为”。 中国大使馆发言人批评美国此举是将体育政治化,表示:“事实上,没有人关心这些人是否会来”。不过12月底有媒体报道,美方为数十位为奥运团队提供支持的中低阶官员向中国提出签证申请。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月19日证实,中方已经向美方由政府官员组成的团队部分成员审发了相应签证。
图像来源: Noel Celis/AFP/Getty Images 外媒报道中国缺乏日常视角
新加坡《端传媒》发表文章《记者被驱逐后,外媒如何报导中国?》,作者闻予重点观察七家外国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BBC、《经济学人》、《外交政策》)在2021年的中国报导,尤其是对台海关系、中美关系的阐述,发现外媒的关注点和文风与疫情前类似,但因为空间收窄,其笔下的中国的“威权”形象已然固化,视角也多聚焦于高层和宏观层面,缺乏日常视角。相较而言,经济和外交报导的丰富度远超高层政治。
作者认为,相较于中国政治报导的“隔靴搔痒”,台海报导则角度多元,也有诸多历史回溯。经济、疫情、地缘政治交织的复杂性,在报导、评论、分析文章中都被细致阐释。对于美方立场,如华盛顿邮报的高级政治记者Aaron black所言,拜登个人和白宫官方之间似乎存在矛盾,拜登想打破“模糊”,在公开场合多次肯定《台湾关系法》的重要性,美国需要在台湾遭遇军事威胁时给予帮助。但官方仍措辞谨慎,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中方则延续了一贯的口径,以“战狼”式的口吻对待美国的表里不一,也通过外交和经贸孤立台湾,在宣传话语中狠批独派的“目光短浅”。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