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大众”策略:于中国谋反击,于德国求保级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7月14日

别对“大众”提危机二字,这位欧洲汽车巨人一度干劲十足,牛气冲天。然而商场如战场,胜败乃兵家常事。如今,无论在德国、中国、抑或美利坚,“大众”的重头市场纷纷传来负面消息,新型“高尔夫”的销售业绩也差强人意。

大众总裁的“一公升坐骑”:据说以120公里时速行驶,每100公里仅耗油0.99公升。图像来源: AP

单就中国市场来说,价格大战、同行竞争使得“大众”销售额显著下降。据德国“商报”周三(7月14日)公布的消息,“大众”已于中国长春签定数笔投资协议,决心打一场反击战,夺回它曾经拥有的无上地位。“商报”透露,据六月份的市调资料,“大众”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下滑至16个百分点,仅为去年的一半。

为了收复失地,“大众”将为合资企业“一汽大众”灌输新鲜的资金血液。新型流水线将于2005年建成,生产新型车的零配件。如开迪多功能车(Caddy)、宝来运动版概念车(Bora)、途兰紧凑型多功能车(Touran),其前后轴的生产基地都可转移至中国大陆。此外,“大众”还将在大连投资,生产最现代化的四缸发动机,年产量可达30万件。

在德国国内,“大众”在流言面前一直保持克制态度,将于7月23日公布企业上半年度的数据报表。退而求居其次,2004年,“大众”但求保位,不求升级。但就第一季度的情况来看,集团许多部门的财政状况频亮红灯,不少迹象表明,第二季度也无法上交满意的答卷。

“大众”首席执行官毕睿德(Bernd Pischetsrieder)要处理一大堆的问题,他从前任手中接下了许多遗留杂症:豪华车型销路不畅,汽缸型号互不配套……毕睿德果真能够妙手回春?德国不景气的经济形势显然更增添了任务的艰巨性。

旨在节源开流,“大众”重组企业构架,定下20亿欧元的节约目标,而据一些媒体报导,实际经费缩减额甚至高达30亿欧元。2003年上市的新型“高尔夫”曾是“大众”推出的重头戏,却并未带来多少风光。虽然销售量好歹上去了,可是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价值1200欧元的空调设备白手送人。而在通常情况下,类似的“附加装置”恰恰应该是汽车生产商涨价的理由。

外忧加内患,“大众”的日子着实不好过。除了应对美国及中国的风云变幻之外,“大众”还要保住德国市场及工作岗位。最近,人事负责人彼得.哈尔茨表示,公司将缩减三分之一的人员费用。今年夏末,集团将就工资调整开展一系列的谈判。

(芙茗)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