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贵州省会贵阳郊区的一个车间。这里是温义道(音译)的工作场所。4张大桌上,工具、电脑集成电路板、线缆、盒子,--还有十几个无人机,满满腾腾。
32岁的温义道举起一架无人机,指着无人机的底部说道:"……这里是一个5屏相机,这种5屏相机目前是全国最小的。这种相机在市场上看到的一般都有1.5公斤到2.5公斤。而我们的这个470克都不到。"
温义道替信鸽技术公司做事。该公司不仅开发高技术无人机,而且也依据图片、视频和无人机实地数据制作出高精数字地图,内含取自中国各机构庞大数据库的各种信息。
公司发言人刘娄(音译)借助一张三维地图解释了公司的经营模式。该地图显示的是贵阳的一个学生宿舍楼。刘娄说道:"行政区域里面的每一栋楼房、每一个房间号的人口信息进行了关联,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一个学生宿舍 , 我们可以查看每一层 、每一个房间号所居住的学生人口信息。"
在贵州,信鸽技术公司这样的私人企业可以相对容易地进入政府部门和机构的数据库,搜集信息,并由此萌生新的生意点子。中国虽也有数据保护规定,但无法与西方国家相比。
2015年,中国领导层确定将贵州这个相对贫困的农业省份作为国家大数据特区。在这段视频里,该省政府自豪地说明,不只是小型创新企业来到了这里,众多国际技术公司也在这里设点,苹果、微软、华为、腾讯、阿里巴巴均榜上有名。
贵州省政府大数据专员王强(译音)指出:"大数据产业将成为贵州经济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数据这个观念和概念已经深入到了贵州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理念之中、脑海之中 。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在贵州,一个乡村的村委会主任、村干部给你说大数据,他可以非常自由地、随意地说大数据,这一点都不奇怪。"
在线和大数据产业给贵州省带来的增长速度令人印象深刻。不过,上海交大的鲁明(音译)这样的经济专家警告说:"在这个钱的背后都是政府债务借来的。 贵州同时也是中国债务率最高的省份。那么,这种发展,是不是好的?"
伦敦科技博物馆举办的机器人展览显示,500年来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机器人的钻研。
图像来源: Plastiques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the Science Museum伦敦科技博物馆(Science Museum)展出的这一婴儿机器人,跟真的一样,不仅会手舞足蹈,还会呼吸和打喷嚏。电影拍片现场经常会使用到它们。
图像来源: Plastiques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the Science Museum虽然“机器人”(Roboter)这一概念在1920年才开始使用,但人类500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用机器取代人工的尝试。这一僧侣“机器人”是1560年前后在西班牙制造的,它能朗读《圣经》里的段落。
图像来源: Smithsonian Institution/Jennie Hills古埃及人为失去的肢体发明了假肢,最早的假肢是大约公元前950年至710年发明的。它们在木乃伊墓中被发现。
图像来源: Plastiques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the Science Museum1920年捷克作家Karel Capek首次在其话剧作品中使用了Roboter这个概念。它在捷克语里的原意是“被迫工作”。 后来这部话剧被译成30多种语言。叫做Eric的机器人(右)是1928年制作的。
图像来源: Plastiques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the Science Museum在Fritz Lang的科幻经典影片《大都市》(Metropolis,1927)里,第一次出现了机器人的角色。该部影片描绘的是未来2026年的场景,发明家造出了一个女性机器人并同时热恋上“她”。
图像来源: Plastiques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the Science Museum我们头脑当中的机器人多半是电影里或文学中的形象。卡梅伦(James Cameron)创作的《终结者:创世纪》里的T800终结者形象就是机器人的本质。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 S. Gordon/2015 Paramount Pictures伦敦机器人展还将组织有关人工智能的讨论会,与会者包括科幻小说作家Alex Garland,他于2015年发表了《机器之前》(Ex Machina)的科幻小说,其中的程序员为女机器人编排了性欲情感的程序。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A24 Films人们最常见的是工业生产中使用机器人进行简单的重复性工作。机器可以干的活儿,就不需要人了吧!这个叫做Baxter的机器人价值2.3万欧元。
图像来源: Plastiques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the Science Museum这是日本造“新闻机器人”(2014),比只会装配汽车的“机器人同事”要高级多了。她会播送新闻,附带表情,能流利使用多种语言,不仅如此,还能开点简单的玩笑。缺点就是死板了一点儿。
图像来源: Plastiques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the Science Museum 无论如何,大数据结构转型已给这个3600万人省份带来一种变化:以前,毕业后,这里的年轻人常会前往中国的其它地方,以找到好的就业机会。如今,很多人留在了贵州。
例如,24岁的李佳青(音译)。她是本地人,来自贵阳,在这里上过大学,信息专业。现在,她在易鲸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Esgyn)的一个大办公室里工作。
她告诉说:"我念大二的时候,我的师姐师兄们毕业后要找工作的话,都只能去北上广这样的一些城市 ,还有大数据开发这方面的公司,而在我们毕业的时候,由于贵州大力推广大数据,我们在家就可以找到工作,离家很近,很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