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孟建柱批评党干预司法

2013年1月9日

港媒称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一次会议上批评党委干预司法的普遍现象,但官媒报道对此只字未提。学者分析认为,这样的批评就只能算是认识到问题,而距离真正的行动还很遥远,党也不可能放弃控制的权力。

A man walks in front of the engraved wall depicting a Chinese character that means "law" inside the Hefei City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where a murder trial of Gu Kailai, wife of disgraced Chinese politician Bo Xilai, takes place Thursday Aug. 9, 2012 in Hefei, Anhui Province, China. The court heard in the one-day trial that Gu got British businessman Neil Heywood drunk and fed poison to him. (Foto:Eugene Hoshiko/AP/dapd)
China Mordprozess Politiker Bo Xilai Gu Kailai图像来源: dapd

(德国之声中文网)据《南华早报》报道,新任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周一召开的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对党委在司法过程中的干预行为进行了批评。据该报援引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与会人员报道,孟建柱指出,党委不断地向法庭提出有关具体案件处理的指示,这样的陈旧体系存在弊端。这位消息人士还称,自己就常常碰到党委干部向法官"递纸条"这样的情况。中国官方媒体并未对孟建柱的这一表态进行报道。

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孟建柱还提出了考虑终止劳教制度,引起强烈关注。德国之声中文网已经就此进行过报道和分析。知名律师张思之认为,不管是批评党干预司法,还是宣布劳教制度可能终结,都是反映了中国司法体系弊病的真实情况,最起码中共高层内部,已经有人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可以说,在新上任的这一届常委里面,对当前的情况是了解和熟悉的,而且知道弊病之所在。但懂得是一回事,关键在于如何行动。"

孟建柱2011年资料照片(中)图像来源: AP

政法委本身的存在就是党干预司法的明证

中国政府在过去常常对外宣称司法独立,比如在刘晓波被指控"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时候,面对西方国家的声援,北京以不要干涉中国的司法独立为由予以斥责。但如今中央政法委书记亲口承认,党委对于司法的干预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无异于自我否定了过去的说法。法学专家张思之指出,中共对于司法的干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法委这个机制本身的存在,二是党委在各级法院的主导地位。

其实中共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禁止党委干预司法、甚至取消政法委的想法,但都没能付诸实施。在1979年,中共中央曾经签发了一份"六十四号文件",其中明文禁止党委对司法进行干预,但后来显然是高层内部难以就此取得一致,这份文件中要求的内容也从来没有得以实施。

张思之还介绍道:"在中共十三大召开期间,已经决定要撤销政法委了,而且各地都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只缺一份所谓的中央红头文件,就没有执行。紧跟着就发生了所谓的六四风波。六四之后,有一些人提出加强政法工作,加强专政机器,所以政法委不但得以保留,而且职能还扩展了,作用加大了,一直延续到现在。"

党放弃控制,谈何容易!

有分析人士指出,原任公安部部长的孟建柱接替已经从政治局常委中退下来的周永康,担任政法委书记,这也是一个信号。因为孟建柱并非政治局常委成员,这似乎意味着政法委的地位下降。不过,张思之律师指出,即使政法委的角色被弱化,甚至这个机制被取消,但党委在各级法院中的主导地位,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除非是党委机构退出司法机关,否则党委对于司法机关的干预就永远存在。"

十八大期间香港抗议人士图像来源: AP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教授佟志伟对《南华早报》的记者表示,在孟建柱的前任周永康执掌政法委这五年中,党对于司法的干预增加。他认为孟建柱的这一番表态显示了新一代领导人的反思和改革意愿。但张思之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他本人并没有看到任何值得乐观的迹象。

不仅仅在司法机关,中国任何一个政府部门乃至事业单位,都少不了党委的控制,而且党委高于行政,只有党委书记才是真正的一把手。张思之认为,按道理讲,中国共产党一要退出军队,二要退出司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搞司法的独立和民主化。但事实是: "军队是受党的领导,所谓的党指挥枪这一条是铁定的,改不了;党委不可能退出司法,现在看来也是铁定的,也改不了。但道理上讲是应该退出的,问题就在于此,争论也在于此。"

作者:雨涵

责编:乐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