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共产主义领导人彻底失去章法:现在竟然开始封门,用栅栏围上小区,不让里面的住户离开家门。北京的清零政策在世人眼中已演变成一场灾难,原本就没有多少权利的人,正在付出高昂的代价,食品以及药物供应全线瘫痪。所有这些手段均无法战胜疫情。
饥饿的人们被拳脚相加
上海封城让独裁专制再一次暴露它无所不用其极:幼儿同家长分开,挤在床上,听天由命。记录这类羞耻的图片传遍了世界。主人给宠物放生,让其自谋生路,却惨遭杀戮。饿极的人们走到街上寻找食物却被殴打、被虐待、被拳脚相加。打手是政府派的。
北京已呼吁全员核酸检测,人们理解这是吹响了上海式封城的前奏曲。封城也不会仅限于这两个大都市:中国一些稍小的城市,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人口都超过1000万。作为比较,伦敦大区堪称西欧最大的城区,其人口不过1400万。
本文作者Alexander Görlach图像来源: Hong Kiu Cheng 超市里清空的货架
党的宣传机器正在开足马力,因为这事关阻止全国性的抗议。党控制的媒体展示蔬菜图片,表现人们充满乐观。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在囤积抢购之后,超市里货架被清空。中国的经济和货币即将面临严重后果,因数周以来上海港的吞吐装卸受到限制,北京的清零政策也将重创整个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世界经济。
上海每日新增约两万名感染者,测出阳性者,即被送到国家管理的方舱医院,出院者叙述那里不堪的状况。居民大楼里有人测出阳性,整个大楼将延长封闭14天。人们在互联网上发送视频表达其不满,但这些视频很快被新闻检查机构删除。因此,中国外地人对上海的实情并不了解。
图像来源: 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 空气中弥漫着反抗的气息
对习近平和他的领导圈子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灾难:今年秋天中共召开二十大期间,习近平据信将开始其非同寻常的第三届总书记任期。为确保经济数据不出差错、人民群众没有愤怒情绪,中共将采取强硬措施。北京不会允许渴望重返自由的上海人构成挑战,那将是一场终极对抗。上海人同香港人相似,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空气中弥漫着反抗的气息,但其结局却是无可预料。
已经封控了一个月的上海,正面臨牵涉医疗、民生、贸易的全方面困境。与此同时,首都北京新近出现的小规模疫情,也让民众紧张不已。
图像来源: Andy Wong/AP/picture alliance上海的大部分区域都已经被封控了一月有余,居民小区的门口往往由防疫志愿人员持续把守。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比如运送食品等基本物资、居民需要出门接受核酸检测、有人突发急症时,沉重的铁门才会开启。
图像来源: Andrew Galbraith/REUTERS根据当前的规定,只有在整栋居民楼数十户乃至上百户连续14天未出现阳性病例的情况下,居民才被允许下楼在小区内自由活动。只有在整个街道片区连续14天未出现感染病例的情况下,民众才被允许在划定为“防范区”的街区内活动。但是这样的片区目前并不占多数。
图像来源: Hector Retamal/AFP卫生部门的职员、各级医院的医护、防疫部门的专家、居民小区的志愿者都在绵延数周的“全域静态管理”中疲惫不堪,许多人为了免去穿脱防护服的麻烦,甚至连续六七个小时不上厠所。图为黄浦区的一组卫生部门职员准备喷洒消毒剂。
图像来源: CHINA DAILY/REUTERS上海每天都新增上万乃至超过两万起病例,当局修建“方舱医院”临时隔离点的速度明显跟不上疫情发展势头,不断有亲历者抱怨仓促赶工的方舱医院居住条件恶劣的消息。隔离点医护人员紧缺也是一大难题,甚至曾传出“活蹦乱跳的无症状感染者现场抢救筋疲力竭晕倒的护士”的影片。
图像来源: Beibei/AP Photo/picture alliance上海疫情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这座城市本身。由于物流受阻,上海港的货物转运出现了严重积压,周转速度明显降低。卡车司机难以往返内陆和上海之间,积压的货物更是导致了大量国际货轮无法靠港,只能在东海上徘徊。
图像来源: dpa/picture alliance上海“全域静态管理”后,最为民众所诟病的一点就是食品等基本民生物资供应紧张。许多人指责政府前期决策不透明,在封城前一天还在承诺“上海不会封城”。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刚刚出现几十人规模的小型奥密克戎疫情,就引发了民众的抢购囤货潮。
图像来源: Yomiuri Shimbun/AP/picture alliance由于北京的疫情“已经隐匿传播了一个星期”,防疫当局已经封控了朝阳等城区,以便对民众进行核酸筛查。官方喉舌《环球时报》前主编胡锡进评论称,北京绝不能走到“全域静态管理”那一步。不过,官员们并没有承诺首都绝不封城。
图像来源: Jade GAO/AFP/Getty Images亚历山大·戈尔拉赫(AlexanderGörlach)是卡内基国际事务伦理委员会高级研究员,也是剑桥大学宗教与国际研究学院的高级助理研究员。这位语言学家和神学博士曾在2014-2017年在哈佛大学做研究员和访问学者,2017年至2018年在国立台湾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进行学术访问。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