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党国的舆论棒槌打向胡锡进

2024年8月4日

习惯于一天发帖多次的前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7月27日之后就没有更新微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称,他被禁言的起因是对三中全会阐述中国经济成分的解读。政治评论员邓聿文指出,胡作为善于跟风舆情的党国辩护士,如果其解读有损党国统治的经济根基,也是不能免于受罚的。

中国当局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为它的主张、政策、理论和思想等去作辩护,但这种辩护必须是原汁原味地传达它的意思,而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对涉及党国立政的基本教义、路线和政策等图像来源: Daniel Berehulak/Getty Images

(德国之声中文网)作为党国辩护士,前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在中国的舆论场某种程度上是以一种"尴尬"的角色存在。这种尴尬是他自己制造的,他为党国的辩护,在立场上和当局保持一致的同时,总喜欢表现出自己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而非单纯是当局的传声筒。这使得他对时事热点或政策的解读未必总合乎当局"口味",从而"无意"中触及当局的某些言论禁忌,为自己带来某种"不便"。比如,日前传出他对三中全会《决定》文本删除公有制为主体的错误解读,而遭当局禁言处理。

胡锡进这次被当局禁言,具体原因外界并不清楚,假如传言属实,他确实因在微信公号文对《决定》删除公有制为主体的表述的解读错误,当局对他进行禁言处罚,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即在党国看来,即便像胡这种曾经处于舆论前线"作战"的党国"战士 ",如果对当局的政策、思想、主张等不恰当地作某种引申解读,让舆论产生某种误会,偏离了当局的宣传纪律,也是不能免于受罚的。这当然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下中国言论市场的"肃杀"。

本次三中全会《决定》,在阐述中国的经济成分时,不见了过去惯有的公有制为主体的表述,胡在其微信公号文把它说成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实现了真正的平等,不再区分谁是主体地位,谁才能发挥主导作用,由此推论中国社会对各种所有制关系的认知、态度以及叙事方式,都将向前迈出一大步。胡如此解读是误读了《决定》文本,但他本意是要称赞三中全会在关于国有、民营的问题上,作出了正确表述,这符合当下市场对当局应该弱化国有经济,扶持民营经济的期待,所以他的这个论点引发了市场关注,被一些人叫好,但也让左派人士不满,后者抨击他挑战宪法和党章权威,肆无忌惮地违反当局政治纪律。该文发表不久即被删,其个人微博等也罕见没有更新。

当局为何对胡锡进禁言?

胡遭此禁言处理,在许多人看来,颇有些意外。如前所说,他是党国意识形态的忠诚辩护士,即使退下来了,也一直不遗余力地为这个体制辩护,被当局看作舆论场正能量的代表。胡的言论确实有很大影响力,夸张一点说,当局的政策和主张这些年能够深入一些人的脑里,胡起到的作用不少。外国投资者也常把他的言论当作政策风向标。虽然胡这次对三中全会有关所有制的解读曲解了《决定》,但其实也为市场校正了对三中全会的理解。在公报和《决定》全文公布后,市场对三中全会的反响并不好,胡此论有利于市场从正面理解三中全会,对当局正在努力挽救的市场和企业家的信心是有帮助的。从这个角度看,当局不但不该对他作出禁言处罚,反而还要"将错就错",在他的言论基础上,大力营造扶助民营经济的舆论氛围。

可当局没有这么做,也许当局认为,胡的解读有损党国统治的经济根基。当局从当下形势出发,充其量能够做到民营与国有经济并重,而不是通过削弱国有经济去发展民营经济。但当局对待像胡这种在舆论场有一定地位和重要影响力的党国"战士",本可以内部批评警告,而今祭出禁言措施,反映当局在意识形态和舆论的管控上极度僵化,哪怕你是党国的辩护士,只要某次言论观点不符合当局意图,引起争议,也逃不脱被封杀的后果。

当局当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为它的主张、政策、理论和思想等去作辩护,但这种辩护必须是原汁原味地传达它的意思,而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对涉及党国立政的基本教义、路线和政策等,不能掺杂自己的看法。胡锡进在这一点上其实是不合格的,他太想表现自己有独立见解。为达宣传效果,对一般的热点和时事话题,当局也许容忍他有一定空间去发挥,但对像三中全会《决定》这样的重要文件,就必须原原本本、老老实实按文本的含义去解读。胡作为一个党国培养多年的"老兵",显然在这点上犯了错,他可能自以为有某种特权。

胡锡进不仅常年活跃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也在被当局封锁、中国人一般无法使用的西方媒体推特(现改名X)上频繁发帖为中共体制辩护图像来源: Hu Xijin Twitter: @HuXijin_CCP

事实上,了解胡在中国舆论场角色的变化,对当局对他作出禁言处理,也不会感到特别奇怪。胡有个绰号"胡叼盘",是反感他的人讽刺他的言论常常根据当局的风向调整立场。在党国的舆论战线,很少有人能像胡这样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和各种话题,并根据当时的舆论动向圆滑地调整自己的立论,这是他了就的本领,但也因此给人前后矛盾的印象。比如,对某类事件,他今天是这个观点,可隔段时间发生同类事件,他可能是另外的看法。这被一些人视为缺乏原则和立场的表现。尽管如此,胡调整自己立场的能力,也不能完全把它归咎于是对当局的看风使舵,也有部分是对当时社会舆论动态的跟风。

换言之,胡在紧跟当局风向的同时,也注意社会舆情的变化,当后者和当局所坚守的原则与立场有冲突时,他也试图兼顾社会舆情,将它和当局对某个事情的基本立场调和起来。比如,关于中美关系,胡在某个时候和当局一样,主张斗争,把美国看作中国的敌人;但当当局意图缓和对美关系,或者社会厌倦了当局的对抗态度,他也会主张要同美国进行某种程度的合作,不把美国看作敌人。像这种在同一类事件上的观点的改变,在胡是经常发生的,但由此也使很多原来喜欢他的左派人士和民族主义者不再把他看作中国利益的代言人,认为他骨子里是和公知一样的"崇美"分子,他们在网络上讥笑、攻击他,包括左派阵营的某些大,如司马南,还同胡在社交媒体有过交锋,互揭对方的黑历史。他的言论,也被这些左派划作"毒药"之列。

两边讨巧?敲打敲打

可以说,这是胡的尴尬之处。在他试着由党性回归人性和常识发言,左派不认同他,而右派早就把他定位于党国利益的维护者和吹鼓手,从而落得一个两边都得罪,都不讨好的状况。而在当局看来,当胡两边都想讨巧,他也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党国利益的传声筒,反有某种"两面派"的色彩。因此,借着这次他对三中全会《决定》的曲解,禁言他一段时间,敲打敲打他,让他反思其党性的不纯,端正其立场,似乎也不难理解。

胡得益于当局给他提供的平台,成就了他的名声和影响力,可当他在舆论上不能和当局做到完全一致,当局也可以通过冷冻和在舆论场消声的办法,让他淡出公众视野,消解其影响。当局过去曾处理过几个央视的名人,胡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对当局来说,无论是党的人,还是党外人士,任何时候都必须正确传播党的声音和主张,不能有自己丝毫的见解,哪怕它其实有助党的利益,否则轻则禁言,重则剥夺做喉舌的资格。这就是此案例给还留在党国宣传队伍中的媒体人士的教训。

 

邓聿文为政治评论员,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兼中国战略分析杂志共同主编。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