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台湾失去特朗普了吗?症结在于难打入MAGA核心

Vern Huang
黄锦钟
2025年8月13日

美国国务院前资深顾问惠顿近日撰文主张,民进党政府经营对美关系有重大失误,导致台美关系出现裂痕。DW中文客座评论员黄锦钟分析,台湾对特朗普政府的外交工作应聚焦于打入MAGA核心圈,同时扩大台美的利益交集,提高特朗普深化对台关系诱因。

DW客座评论员黄锦钟认为,台美关系的症结之一是尚未“找到关键的人,能与特朗普说上话”。图像来源: Jonathan Ernst/REUTERS

(德国之声中文网)美国国务院前资深顾问惠顿(Christian Whiton)近日发表〈台湾如何失去特朗普〉(How Taiwan Lost Trump)一文,细数民进党政府在经营对美关系的重大失误,主张这些导致台美关系出现裂痕。

惠顿相关论点在华府官学界并不新鲜,确实反映部分右翼人士对台美关系发展观察,但称不上是主流。该文之所以引发热议,除了直言不讳地详列台湾可能得罪特朗普的所有潜在原因,还严词质疑台湾对美外交工作的不足和“左倾”现象,通篇内容针对性非常强烈,就一般华府政策类投书来说,实属罕见。

台湾没有本钱进行“押宝”

惠顿质疑台湾政府与民主党过从甚密,轻忽长期挺台的共和党阵营。

事实上,“押宝”单一政党对台湾的战略风险太高,特别是近年台湾在中国持续加大政治打压、经贸胁迫及军事恫吓之下,没有左右逢源、两边讨好空间,似乎只有“亲美抗中”方能求取自保,因此无论美国是由共和党或民主党何者执政,对台湾来说皆同等重要,全面经营对美关系也成为台湾外交工作的最优先事项。

此外,2016年特朗普以政治素人之姿,击败建制派的政坛老将希拉里(Hillary Clinton),赢得总统大选,跌破各国眼镜,也无时无刻提醒台湾“押宝”风险,所以民进党政府近年的对美工作,不管是对共和党或民主党人士都著力很深,且以“既做广又做深”为原则,不放弃任何可以实质深化台美关系的互动管道和人脉网络。

诸如美国国会跨党派议员团持续来台交流访问,以及台湾邀请特朗普首次执政时的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驻联合国大使黑利(Nikki Haley)、副国安顾问博明(Matthew Pottinger)等前重要官员访台,一定程度反映对美外交效果。

特朗普去年11月再次赢得总统大选,赖清德政府也透过与台关系友好、曾任特朗普第一任期国安顾问的欧布莱恩(Robert O'Brien),向特朗普转交当选贺函;台湾现任驻美代表俞大㵢上月更参加与特朗普私人关系紧密、以“挺川”著名的前白宫首席策略长班农(Steve Bannon)的Podcast节目,畅谈台湾致力提高国防预算及自我防卫决心。在在都显示,台湾政府近年的对美工作不存在所谓“押宝”。

美国M1A2T坦克抵台 中国外交部:台湾“以武谋独”不可能得逞

01:05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华府“友台供应链”的虚与实

不过,惠顿的确点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亦即台湾聘请政治公关公司对特朗普进行游说的实际效果为何,背后也衍生出“友台供应链”的奇特现象,值得反思。

首先,台湾政府为强化对美关系,不断投入政治游说、公关宣传、人脉网络等相关资源,致力强化外交工作布局,却引发华府政治和智库圈激烈竞争;尤其近年华府智库筹措财源不易,普遍面臨运作压力,多已采取撙节措施,减少不必要开支。台湾提供的研究经费补助及合作方案,确实可纾缓各智库的财政燃眉之急,同时有利台湾向国际发声,传达抗中政策诉求,双方虽一拍即合,但也导致各方台面下角力暗潮汹涌。

其次,美国国会不间断地提出各式各样友台法案,据统计本届国会已提出20多项直接支持台湾的友台法案或决议案,除展现美国跨党派挺台共识外,也有助提升台湾的国际能见度,并且掌握抗中议题的舆论话语权。

不过,“抗中友台”在美国乃至西方民主国家都已蔚为“政治正确”的一股风潮,说穿了涉台议题就是“流量”焦点,可聚集镁光灯,拉抬政治声量;美国国会议员积极挺台到底是个人利益权衡下“不得不为”的政治盘算,还是根深柢固、难以动摇的价值认同,仍值得省思。

第三,游说在华府是司空见惯的政治活动,也是美国讲求多元竞争的民主文化体现。近日美国媒体Politico披露,日、韩、印度等30余国,雇用与特朗普关系密切的游说人士进行疏通,希望能争取降低关税;而台湾为增进与特朗普政府的人脉网络和互动关系,聘雇公关公司游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也符合各国对美外交工作的一贯做法。

然而观察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行事作风,似乎更专断独行、忠于贯彻自我意志,仅少数人可进入核心,影响特朗普决策,大幅削弱传统游说成效;加上特朗普爱好建立与各国领导人的私人情谊,台湾迫于政治现实,无法对美展开元首外交,无疑处于劣势。

总之,当前台湾对美外交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押宝”,也不在于投入不足,而是难以接触到可直通白宫椭圆形办公室“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让美国再次伟大)派的核心要角。

特朗普重返白宫之后,“美国优先”的概念重回美国政策核心。图像来源: The Yomiuri Shimbun/AP Images/picture alliance

即便民进党政府近年苦心经营共和党阵营,但多数人士属于传统建制派,有些更与特朗普反目成仇,对拉近与特朗普距离而言,实在无法起到显著加分作用。此外,华府公关公司、智库等积极抢食台湾资源大饼,其中不乏贪图私利的“政治掮客”,如何爱惜羽毛、慎选合作伙伴,以免损害台美关系,也是民进党政府的一大课题。

台湾正在失去特朗普吗?

当前台湾对美国的战略利益大致可从“经贸科技”、“地缘安全”、“民主价值”3个面向切入探讨,不过观察特朗普及其团队要员近来的对台政策言行,无疑最重视“半导体和军事防卫”。

针对特朗普政府相关诉求,台湾积极做出回应,除了台积电允诺投资1650亿美元,在美扩建晶圆及先进封装厂,满足特朗普力推美国制造的战略产业政策主张外,赖清德政府也规划编列规模数千亿新台币的多年期军事采购特别预算,落实2026年国防预算达GDP 3%以上的政策目标,展现台湾的自我防卫意志。

而特朗普政府宣布在美投资设厂企业可免征100%的半导体关税,为台积电打开豁免通道;另一方面,有消息指美方持续要求日、韩、澳等印太盟友对“台海有事”明确表态,并协同盟国在印太地区频繁军演,加强吓阻中国破坏台海等地的区域现状。此外,白宫近期致函众议院,敦促国会将“台湾安全援助倡议”拨款金额增加至10亿美元,种种发展都感受不出台美关系正在渐行渐远。

当然有论者认为,媒体报道指特朗普拒绝赖清德过境纽约,是台美关系松动一大警讯,显示特朗普对民进党政府积怨已深,甚至特朗普将弃台、和中国进行“大交易”的各种传言也沸沸扬扬,相关臆测不免过于耸动且言过其实。

就现阶段美中台关系发展来看,特朗普最优先的战略目标是“重新调整对中关系”,除了透过关税施压和经贸谈判,致力解决对中贸易失衡问题外,也积极铺陈与习近平举行会谈,为往后数年的美中关系设定框架。

因此,较公允的解读是,特朗普不愿节外生枝,让原已不稳的美中关系因赖清德过境再生龃龉。

特朗普在商言商、擅于算计,深谙“台湾牌”在美中长期战略博弈的重要性,且对美国最终取胜扮演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台湾既然不存在倒向中国可能性,必须要做的是以更宏观态度,充分理解特朗普政府种种政策决定,并从旁配合美方的抗中战略规划和推进步调,不急于求成,也不要有意外演出,以免被贴上“麻烦制造者”标签。

虽然民进党政府和特朗普的政治光谱及价值观存在分歧,不过特朗普是相当弹性的务实主义者,只要符合“美国优先”,台美关系仍有进一步深化空间。

民进党政府的当务之急是持续在特朗普最看重的“经贸科技”和“地缘安全”扩大利益交集,且设法拓展人脉网络,打入MAGA核心圈。而“找到关键的人,能与特朗普说上话,并最终办得了事”,既是当前台湾对美工作的最艰困任务,也是民进党政府不能回避的重大挑战。

黄锦钟为台湾国际事务与地缘政治分析师,曾于华盛顿知名智库CSIS担任访问学者,专注于亚太区域政经情势和美中台关系研究。他也是Facebook专页“国际有关系 Global Insights NOW”的内容创作者。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