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普京的算计与北京的微妙转变

2022年2月28日

俄罗斯悍然入侵乌克兰震惊了全球。政论家邓聿文认为,这应是普京蓄谋已久的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事很可能加速改变二战后建立起来的、目前正在动摇的国际秩序及其基本架构。作为俄背靠背、“上不封顶”的“战略伙伴”,中国的态度亦备受关注。

Russland Moskau | Präsidenten Wladimir Putin & Xi Jinping, China
图像来源: Reuters/A. Zemlianichenko

(德国之声中文网)此前,俄在两国边境部署15万大军被多数观察家认为普京只是在虚张声势,意在以军事压力迫使基辅放弃加入北约。然而事件的发展超出人们的预料。俄罗斯上周悍然入侵乌克兰。美国和西方对莫斯科的侵略行为作出了迄今最为激烈的反应,包括直接制裁普京本人,将俄多家银行踢出swift清算系统。

莫斯科为何走这步险棋的?

在理解俄的军事入侵造成的后果前,需要明了莫斯科走这步险棋的动机和目的。目前来看,这可能是普京蓄谋已久的一场战争,而不仅是莫斯科声称的被美国、北约和乌克兰联手逼到悬崖边上、不得不通过军事反制的行动。俄乌冲突早在2014年俄吞并克里米亚前就存在,被莫斯科承认的卢、顿两地在2019年泽连斯基上台前也事实处于不受基辅管理的半独立状态,但这一切为什么在2022年被激化?基辅当局的亲西方和急欲加入北约当然是刺激莫斯科的因素,然而,作为一个被认为老谋深算的政治强人,普京很可能要利用这点设局,以一种看似出其不意的战争方式来"一劳永逸"地解决俄罗斯的安全困境,否者,很难解释过去几月莫斯科所做的外交和军事部署与行动。

俄罗斯出兵乌克兰 莫斯科百姓怎么看?

01:02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去年底以来,俄乌危机恶化,莫斯科和欧盟以及美国为缓解危机进行了多次会谈,美德法英四国领导人在俄乌间穿梭外交,但收效甚微。莫斯科一方面向美国和北约提出了类似最后通牒的三条要求,即北约承诺永远不允许乌克兰加入,停止在俄边境附近部署武器以及从东欧撤军;另一方面在2月10日,和白俄罗斯展开"联盟决心--2022"大规模军事演习。普京应该知道美方和北约是不会答应俄方的这三项条件,否则北约就直接拒绝乌加入就好了。事实也是如此。明知会遭对方拒绝还提出,目的只有一个,凸显俄罗斯的"无奈",为战争制造理由,同时这也是个障眼法,掩盖发动战争的真正意图。因为和平时期打仗总是要做各项准备的。而俄罗斯在白俄的军演就是为战争做军事准备。

普京之所以要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是因为在他看来,非如此不足以阻止乌加入北约,从而在面对美国和北约的威胁时,俄将彻底丧失战略缓冲空间。在武力进攻乌克兰后,普京对俄乌谈判开出的条件是,帮助卢、顿两个"共和国",实现乌克兰的"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并直言这是此次军事行动的目的。但这应只是莫斯科发动侵略战争的直接目的。普京还有一个更长远的考量,即通过战争解除乌克兰的武装,把乌置于俄的保护下,以中立国身份从而达到永久消除美国和北约对俄的战略威胁。

可以从经济和军事两个层面来认识后一目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直寻找整合和打造后苏联空间的有效控制工具,以便在该空间保持传统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和地区主导力,继而实现俄罗斯的强国梦。莫斯科六年前推出了欧亚联盟,这虽是个经济组织,却像中国的"一带一路"一样,充当着地缘战略的工具。普京是欧亚联盟的倡导者,成立六年来大体运行得不错。但要经由它实现普京的强俄梦,就必须把乌克兰纳入进来。乌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规模和经济构成,决定了它是该联盟取得成功的关键。

俄罗斯虽然纵跨欧亚两大洲,传统上却是个欧陆国家,近年来它转向太平洋,加强东亚特别是同中国的关系,但其经济和战略重心依然在欧洲一侧。在一些专家看来,俄西部三条出海通道巴伦支海、波罗的海和黑海长期来是它确保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但巴伦支海冷战至今,被挪威、英国和驻格陵兰美军监控,随着波罗的海三小国在2004年加入北约,欧美势力也在波罗的海直逼圣彼得堡。假如乌克兰也加入北约,俄未来将要面对北约海军进驻乌东南港口,控制亚速海的可能性,不但克里米亚会遭孤立,俄的黑海舰队的活动范围也将仅剩塔甘罗格湾。作为一个力图复兴苏俄帝国时代荣光的俄罗斯领导人,普京无疑不愿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乌克兰不仅在经济和军事上对俄非常重要,俄罗斯人也把它视为自己的精神故园,两者出于同一民族,有相同的宗教和文化背景,以及共同的祖先国,基辅是俄罗斯公国的第一个首都。这种情感纽带使得俄罗斯人在心理上把乌看作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普京入侵乌的电视演讲对此有描述。乌对俄具有的这种地位和情感联系,是从苏联独立出去的其他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包括欧亚联盟的其他四国无法比的。因此对莫斯科言,假使不能控制乌克兰,也必须让它保持中立,若基辅投入北约怀抱,俄罗斯就完全失去地缘政治屏障,而暴露在北约的打击之下。北极熊很可能变成一只病熊。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02:27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莫斯科对其地缘政治安全的关切和担忧可理解,正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最近谈到他1998年就北约东扩一事采访被誉为冷战棋手的乔治凯南,后者批评北约扩张是个可悲错误,没有任何理由这样做,一旦扩张,俄罗斯将会逐步做出对美相当不利的反应。但不论莫斯科如何对基辅加入北约不满,都不能采取入侵他国的战争方式。因为加入某个国际组织与否,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情,莫斯科充其量能做的,是强化自己的威慑力,无权派兵攻打他国,国际法和联合国都没有赋予它这种权力。现在普京下令这样做,除前述两个考量外,可能还有他个人的算计,即制造一种危局,让俄罗斯民众认为还需要他这个强人带领俄渡过危机,从而确保未来继续执政。

普京从2000年做总统起,已经统治俄22年,他本届任期到2024年结束,但为继续连任,俄杜马去年修改了相关法律。其治下的俄罗斯,已形成一个深厚的权力腐败结构,不过由于他展示维护俄罗斯利益的强人形象,民意支持度一直较高。尽管如此,假如像传说的那样还要连任到2036年,是很难向民众交代的。但普京显然不打算在后年任期届满退下,至少还要干一到两届,这就必须有一个让民众认为非他继续领导不可的理由。制造危机,使俄罗斯处于一种国家安全的危险状态,乃是一个能够说服民众的借口。因为战争打响后,俄乌两国结下仇恨,俄遭西方制裁,即使短期内结束战事,俄罗斯的危机到2024年也难以解除,届时他就能操弄这种危机,让民众继续支持他做总统。

北京与莫斯科并不完全同调

莫斯科军事入侵乌克兰,作为同俄抱团取暖的战略伙伴,中国的态度亦广受瞩目。客观来看,此场战事有助于部分缓解来自美国和盟友的战略围堵压力。虽然普京的行为不会扰乱华盛顿将北京视为头号战略对手,但在未来一个时期它毕竟要分出部分力量对付莫斯科,加强对欧洲盟友的保护;同时欧盟也会重新将莫斯科作为主要的防范对象,从而使得欧盟特别是德法等大国不愿积极跟随华盛顿反华,或者客观上限制它们的意愿和能力,进而让北京的战略压力得以减轻,战略空间会有扩大。就此而言,北京是俄乌危机的受益者。

故按理,北京应该投桃报李,支持甚至怂恿莫斯科对抗美国和北约。在这次俄乌冲突的前期,直至俄罗斯进攻乌克兰,北京表现出倒向莫斯科的趋向,两国在普京来华出席冬奥会开幕式时发表了联合声明,北京明确反对北约继续东扩,并在经贸和能源领域双方签署了多个合作文件,给了普京很大支持。普京或因此产生错觉,认为北京会全力支持他入侵乌克兰,从而更坚定了他这个想法,如果他之前确有此念头的话。

可是,在俄罗斯的侵略行为遭到西方一致反对和严厉制裁后,北京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虽然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仍坚持原先反对立场,表示俄罗斯在安全方面的正当诉求理应得到重视和妥善解决,但北京也把北约东扩和俄罗斯大举入侵乌克兰一事做了区割,王毅在和英法德及欧盟外交高官的通话中,阐述了中国对乌克兰问题的五点立场,其中第一点是中方坚定主张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切实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认为这一立场在乌克兰问题上同样适用。换言之,对莫斯科的入侵行为,王毅实际婉转表达了北京不支持的立场。原因在于,若北京因抗美而同莫斯科站在一起,为其侵略行为背书,不仅将给世人留下一个为利益不分是非,不讲道义原则的恶劣印象;也很可能导致在乌克兰问题上直接和美欧对立,西方舆论之前就怀疑莫斯科向北京交了底,这对中国并不利,毕竟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故北京和莫斯科虽抱团取暖,但有鉴于乌克兰问题中国不是当事一方,而北京一向反对以武力或武力威胁干涉他国内政,也就不可能按照莫斯科的节奏违背自己长期坚守的原则立场去支持其侵略行径,尽管北京也不会去谴责莫斯科。

习近平和普京的通话也表达了同王毅相同的意思,其中有两点值得一说,一是重视和尊重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通过谈判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请注意,习在此没有明确说要尊重俄罗斯的合理安全关切;二是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这句话也可看作委婉地批评了普京,因为正是普京违背了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

如果说,王毅和习近平的表态尚有些含糊,北京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谴责莫斯科入侵行为的决议上弃权,则再清楚不过地用行动向国际社会表明,它和莫斯科适当拉开了距离,并不完全同调。确实,虽然外交以国家利益为重,但对莫斯科如此明显违背国际公理的侵略行为,只要国家的决策保持基本理性,要支持它很难。这也预示着普京接下来若不能尽快结束战事,俄罗斯的处境会变得艰难,用一个中国古老的智慧格言,此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邓聿文为政治评论员,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兼中国战略分析杂志共同主编。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