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2025年3月7日,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就合法性争议批准了尹锡悦总统的拘留取消申请。 3月8日,被捕满52天的韩国总统尹锡悦获释,从看守所回到总统官邸。而最快下周宣告结果的总统弹劾案,或亦因程序合法性问题迎来转折的曙光。
就在几日前,曾因弹劾案沉寂多年的前总统朴槿惠意外打破沉默:“听到尹锡悦总统入狱的消息,我的心都碎了。” 寥寥几语,宛如点点春雨洒落在冰冷的政治战场,不仅展现出女性独有的情感温度,更传递出她对打破“青瓦台魔咒”的远见。
“私仇”与宽恕:女性政治的另一种可能
令人感慨的是:朴槿惠正是韩国宪政史上首位被弹劾下台的总统;而将其送进监狱的,正是当年的前检察总长尹锡悦。不仅如此,这位宪政史上曾以最高选票上台的女总统,在“闺蜜门”事件发酵之际,党内男性幕僚纷纷弃之而去,甚至逼迫她提前“退党”与“辞职”。昔日的“政治公主”,在激烈的权力博弈之中,瞬间沦为可以丢弃的卒子。
然而,命运的轮回令人惊异。朴槿惠——这位当时曾在国民讲话中几度哽咽、诉说孤立无援处境的女性政治家,面对昔日政敌的困境,却没有选择复仇,而是展现了出乎意料的宽容与同情。显然,其试图避免尹锡悦总统重蹈自己的覆辙,沦为和自己一样的“负伤而受渴的战兵”。此种超越个人恩怨的姿态,恰恰是女性政治的另一种可能性——不以仇恨为驱动力,而是以更长远的历史格局与人性光辉出发,看待与衡量政治得失。
宪政改革的共同愿景
考察二者政治风暴中的命运交汇,不难发现:其在宪政改革的愿景之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朴槿惠在执政期间曾有意倡导“分权型总统制”,即希望通过限制总统权力、增强总理职能来改善韩国本为“过渡性”的政治体制——譬如:总统把握国防外交,总理负责内政——然而,这一改革愿景却因她的仓促下台而无疾而终。
如今,尹锡悦在庭审中的最后陈述(2月25日)也着重表达了类似诉求,主张“加快改革”、“推进修宪”,“以构建符合社会变化的政治体系”等。回顾历史,韩国“1987年宪政体制”虽然促成了直选总统制,但其五年单任制设计却使历任总统屡遭事后清算,形成恶性循环。再加上国会选举与总统选举不同步,这反使权力高度集中的总统在任期过半之时,往往陷入朝野矛盾所制造的执政僵局,导致政治动荡不安。
而尹锡悦的执政困境正是这一体制弊端的缩影。他以史上最微弱优势当选,却因“朝小野大”的格局而屡屡受制。在宪政史上前所未有的政府官员频遭弹劾的情况之下,他最终不得不祭出“12.3”戒严令——而直接导火索,正是国会在野党史无前例地单方、强行通过预算削减案,以试图剥夺政府预算权。面对这一长期积弊、不符民主精髓的宪政困局,改革已是刻不容缓。
外交棋局:从朴槿惠到尹锡悦
在外交策略上,朴槿惠与尹锡悦的核心立场亦颇为相似:他们均强调韩美同盟,推动韩美日合作;并反对绥靖政策,主张以军事威慑及经济施压等强硬态度,应对朝鲜的核威胁。
朴槿惠任职期间,为争取中国对朝鲜核问题的制约,不惜成为西方阵营中唯一出席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领导人(2015年)。然而,当其意识到中国无心或难以遏制朝鲜之后,毅然决定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THAAD)。即便因此遭受巨大外交压力,其亦为了国家安全在所不惜。
相比之下,尹锡悦的外交策略更进一步,即致力于将韩国打造为“全球枢纽国家”(Global Pivotal State)。其不仅全面恢复了美韩联合军演的规模,还通过《华盛顿宣言》强化了美国对韩国的核保护伞。此外,他亦成为首位参加北约峰会的韩国总统,并使韩国成为北约网络安全组织(CCDCOE)的亚洲首个成员国,得以共享情报系统。在全球局势愈发动荡的当下,此种外交布局无疑力图为韩国避免乌克兰的命运,并争取到了更大的战略主动权。
结语:政治之外,女性的精神救赎
在流亡作家张爱玲的笔下,“超人”(Übermensch)永远属于男人,而“妇人性”却以韧性与同情 ,成为时代永恒的依靠。作为韩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总统,朴槿惠在沉寂多年之后选择打破沉默,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昔日政敌送上关怀。这一姿态,不仅令人动容,更为陷入冰雪极化的韩国政坛带来一丝春意。
显然:曾誓言“终身嫁给国家”的朴槿惠,在历经个人政治风暴之后,似乎正以一种更为超然的姿态,默默践行着这一承诺——其希望韩国能够在国际乱局中谋求稳定,并完成未竟的政治改革。此种不计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气度,在当前这个戏剧性的时代,无疑是一种珍贵的美德。
因此,值此“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亦期盼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涌现出更多兼具智慧、同情与远见的女性。因为“女人是最普遍的,基本的,代表四季循环、土地、生老病死、饮食繁殖”(张爱玲语)。或许,正因如此,在历经一切挫败与幻灭的《浮士德》结尾,歌德才会发出那句震撼人心的感叹:
“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Das Ewig-Weibliche zieht uns hinan!)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吕恒君(Dr. Hangkun Strian),华裔德籍汉学家,曾求学于韩国延世大学、檀国大学,并执教于韩国弘益大学、庆州大学等多所高校。此后在柏林洪堡大学亚非研究所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及兴趣领域为文学史、电影、国际关系、基督宗教本土化等。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 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5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