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洞穴之影”和自我审查

2020年7月22日

这几天,美国和德国有关方面提出慎用或不用微信这一中国社交软件工具,理由是其安全性不佳,因为实际上被官方掌控。德国华人政治学者张俊华在安全问题上同意这一看法,但对是否使用,有不同观点。

App Tiktok WeChat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NurPhoto/I. Aditya

(德国之声中文网)鉴于微信在中国成了几乎是唯一的社交工具,许多人不得不利用这个工具与国内的人交流。笔者在国内几个微信群里,不时与同行们讨论或辩论一些议题,有时也发一些帖子,而且很多内容是中国主流媒体无法正视的。

但正是这个做法,导致本人使用的微信在7月15日突然被封。同时还收到一个通知:"该微信账号因涉嫌传播恶性谣言等违法违规内容被临时限制登录,…"。 令人不满的是,这个通知既没有告知惩罚我的是哪个部门,也就是说事后本人根本无法与相关机构沟通,也没人告知我究竟哪个帖子是属于" 传播恶性谣言",也就是说,客观上这是一个随意的"惩罚",没有规矩可言。

后来,上网查了一下跟我类似经历的人的记载,说是这种"惩罚"的原因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审查机构的电脑机械式的扫描造成的。因为在我的贴子里可能出现了众所周知一个很长的"被禁止出现"的关键词单子里的词语。二是可能被人打秘密报告。不管如何,经历过此事的网友说,一旦收到过警告,那就意味着以后该微信账号将被重点看管。

众所周知,中国微信的崛起与国外同类产品在国内被迫消失有关。中国政府禁止在自己的领土上使用facebook 和twitter。 同时,也故意地给其它社交通讯媒体如skype和viber 等制造使用上的不便。

另一方面,腾讯公司显然也充分地利用了这个条件,成功地综合了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功能(包括支付功能),于是乎,当今中国的民众自然而然以"微信"作为唯一的权威社交媒体。

这种多功能与依赖性随着微信的技术完善,力度愈显强化。而政府宣传机构和审查机构正是成功地利用了这种人们对微信的依赖性,设计了一套由暴力支撑的"非暴力"惩罚措施。例如,吹哨者李文亮因在微信传送了政府不喜欢的信息,今年一月被公安部门的谈话以及被迫作检讨与保证,就是暴力(即国家机器的威慑)与软暴力(即剥夺该人的某些基本权益)、虚拟与实体的最好的结合的表现。

仅从所谓的"被临时限制登录"做法为例,它旨在给当事者直接带来两种效果:一是政治上的畏惧和孤单。二是给人造成一种被排除出自己熟悉的圈子甚至是社会的担忧。 当今确实有一大批人,日常生活中没有微信似乎无法生存,因为他们社交大多通过此工具进行。 同时,由于人们习惯微信的多种功能的使用,突然没了这个,就好像被打回到原始社会。 这样,好多人不得不对自己实行自我审查,"小心翼翼"过日子,不发可能冒犯审查部门规定的信息。

应该看到,这个"软暴力"措施以及随之产生的自我审查的效用,早已走出了国界。 环视一下从大陆中国来的、生活在所谓自由世界的华人,很多人已把国内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作为标准。再看在殴洲华人的媒体,大多也学会了在报道中回避中国大陆不喜欢的政治内容与词语。

更不幸的是,连德国政府在跟中国政府打交道时,有时也做自我审查 (这跟外交不完全是一码事),原因就是怕惹恼中国,或受中国的"惩罚"。

如何传送"真相"?

当然,中国官方追求的自我审查理想状态最主要还是针对自己的国民以及大陆出来的华人群体的。应该承认,自互联网出现,中国这种努力是有成效的。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上周三(7月8日)发布最新研究《理解中共韧性:中国民意长期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公民对中共政府的满意度高达93.1%,创2003年该调查进行以来新高。这里,一方面与公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确实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中国的审查与自我审查制度的"普遍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者认为,连德国政府在跟中国政府打交道时,有时也做自我审查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O. Spata

了解一点柏拉图哲学的人,几乎都知道他的著名的"洞穴之影"之说。 在他的书里,苏格拉底描述了一个洞穴,里面有一些终生被关押在那里的囚犯。他们大腿和脖子被捆绑着,坐在那里。这样,他们只能朝前看到洞穴的墙壁,而无法回头顾望。因此,他们永远看不到背后洞穴有一个出口,也无法知道有这么一个出口。同时,他们也见不到其他囚犯。他们唯一能看到的是他们面对的、被身后燃烧的火炬照亮的墙壁。以及在墙上的光影。

洞穴内同火炬之间,有人来回穿梭,搬运着不同的物品。其中的一些搬运者相互交谈着,另一些则保持沉默。由于囚犯面对洞穴墙壁,错误地以为那些来回穿梭的影子(而不是人)会说话。墙上演绎的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真相。

苏格拉底在描述这个状态后问他的学生格劳孔(Glaukon),如果给一名囚犯松绑,让他站起来,获得自由,并能看到一切真相,能否想象这时会发生什么?回答是:这个人在洞穴出口处可能会在强光刺激下痛苦不堪,产生错乱。相比于过去熟悉的光影,他可能会认为获得自由后所看到的东西不是现实的。因此,他可能希望重新返回自己习惯的位置。而不去会相信一个善意解放他的人阐述的真相和好意。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社会就有点类似于这个"洞穴之影"。在一个无法把握真相或是全面地掌握信息的社会,人们对自己的政府当然也会做出与"洞穴"外的人不同的评价。 并且,很多人已经学会了如何在社交媒体中"不出头",并以此为"常态"。 正是因为这样,哈佛大学该项调查结果只能看成是一种在审查与自我审查条件下的认可,而审查与自我审查给公民带来的不是乐趣,而是畏惧和无奈。

目前,我的微信已经恢复启用。本人并不是一个激进的“反对派”,我个人确实也没有推翻哪个政府的想法。相反,我倒是认为,在这个世界各个政体如果能遵守规则竞争,何乐而不为?所以,我想,用共同商榷的态度,向国内的同事朋友们传送与"洞穴影子"不同的图像,依然是我作为学者无法回避的责任和义务。笔者以为,"洞穴"之外的图像并非就一定完全是真相,但它们至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社会环境。而多元化是人类社会的本性。人们对真相的辨别与判断能力的提高,正是依靠着不同来源的信息与不同角度的思维实现的。

本文作者张俊华为徳籍华人政治学者,在德国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执教于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现为法国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 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0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