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港版国安法--以恐惧为政

罗冠聪
2020年6月30日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香港人被北京新出台的国家安全法所深深困扰。不管在公共场合还是私底下,很多人都表达了忧惧之心,不仅因为这是对我们公民社会最致命的打击,而且也因为它的不可预知和隐秘性。

Hongkong Studentenproteste Pro Demokratie
资料图片:罗冠聪和黄之锋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Zuma/J. Russel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全国人大会议即将通过这部国安法之前,香港没有人看过草案的全文,恐怕特首林郑月娥也不例外。尽管北京已经控制了香港的立法会--只有部分议席是通过直选产生--但中国领导人仍然决定直接绕过香港立法会进行此项立法,只是为了展示肌肉。

关于这部法律的几个关键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答:它究竟针对那些"犯罪"?对于发生在该法生效之前的行为,它是否会具有追溯力?被捕人士会在香港法庭受审,还是会被引渡至中国大陆?他们可能会面临的最长刑期有多长?

以上这些不确定性已经在各界引发激烈讨论,并且造成了严重的恐慌。普通香港人有理由担心自己的言论自由受限,也有理由认为自己长时间以来所享有的权利很快将不复存在。对于像我这样的政治活动人士来说,更能切身体会这种恐怖:什么时候,那些由北京直接领导的新执法机构的秘密警察会来敲门,把我们带走关押?

当前的危机显示了香港整个政府机制的腐朽和缺陷,以及他们在中国控制之下的执政理念。

头条新闻之死:国安法下港媒寒冬前奏?

04:0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过去,香港特区政府总是向我们保证,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之下,港府会像是一面"防火墙"或者一座"连结的桥梁"。换句话说,尽管特首并非直选产生,但是当北京试图推行一些有悖我们主流观点或者损害我们生活方式的政策时,他/她还是会如实向北京反映我们的担忧。

然而这个神话早已被打破。在持续一年有余的抗议运动之中,林郑月娥没有能力做出果断的决策,已经不断证明了自己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她的行政班底成员也都承认,对于港版国安法的具体情况几乎一无所知。他们所掌握的信息,甚至比一个偶尔读读报纸的香港市民多不了多少。尽管如此,他们仍然不遗余力地试图说服我们,要"信任"北京,因为这部法律会给香港带来稳定。

事实上,香港政府官员就像是一些商贩,在兜售着一种连自己都没有见过的商品。如果他们连草案都没有见过的话,怎么能有信心去说这部法律会给我们带来好处?他们怎么能够如此傲慢,指望着我们会毫无条件地去接受一个争议如此之大的东西?在北京强推这样一项自1997年来后果最为严重的立法时竟然不让港府介入,"一国两制"的口号又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北京的这些行动就是为了在保持香港原有外壳的情况下,把它变成又一座中国城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北京试图迷惑国际社会,让人们以为香港还是一个半自治的特区,从而在伪装之下继续获得经济和政治利益。

为实施这一针对香港的宏观战略,北京依靠的是恐惧统治。这种恐惧已经成功地在香港政治活跃人士当中扩散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在考虑离开香港,或者干脆删除所有过去有关政治的言论,防止自己被朋友或同事举报。

资料图片:2016年,罗冠聪当选立法会议员,成为香港最年青的立法会议员图像来源: Reuters/B. Yip

就在香港逐渐失去信息的自由流动时,它作为"自由港"的身份也相应走向终结。当那些有才华的港人计划移民,去别处寻找新鲜空气的时候;当商业企业将公司总部迁往更加具有自由意识的城市时;当最年轻的一代人坚决不愿屈服于政府的铁腕统治时,没有人能看到这个"东方之珠"的未来在哪里--除了北京,因为他们还在沉迷于自己荒谬的幻想之中,认为这些强硬的手段可以重塑那个"正常的香港"。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局面,不仅仅是黄之锋、黎智英或者我本人可能面临数年监禁这么简单的事情。它关乎到香港的覆灭。我们可能不会见证民主运动的消亡,因为它始终维持着坚韧不拔的特性;但是我们可能不得不为这座曾经美丽而令人钦慕的城市举行一场悲壮的葬礼。

而最终,对于北京来说关键的问题仍然在于:"杀鸡取卵"的做法是否值得?对于国际社会中理性的观察人士来说,答案都是坚定的"不值得"。但是对于习近平来说,一个更加混乱的香港和一个四面受袭的中国有利于他巩固自己作为中共强人领袖的地位。他从来没有顾及过香港人的感受。他的这一野心最终可能会造成某种更大的毁灭。

 

罗冠聪是香港众志创会主席,2016年,23岁的他在香港立法会选举当选,成为香港最年轻的立法会议员。之后因宣誓风波失去议员资格。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港版国安法后,罗冠聪宣布退出香港众志。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