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少女紧急避孕引发的“性”话题

2003年3月11日

帮助未成年少女避孕,便是纵容他们的性行为?首家避孕援助中心的诞生,是中国青少年“性泛滥”大势所趋?普及性教育口号易喊,试行难堪。性,何时方能摘下扭捏作态的面纱?

怀孕=有喜?图像来源: AP

中国首家为少女意外怀孕提供援助的医护中心于2月17日在重庆成立。截止到3月10日为止,该中心已接受了300多名少女的现场咨询,并为其中的20名16岁以下少女免费实施了紧急避孕和中止妊娠手术。

创建“援助中心”的重庆市计划生育科研所附属医院的曾庆亮院长告诉记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性发育和生育年龄都相应提前,但青春期性教育却跟不上。一些中学生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这个错误不能全记在他们头上。”

然而错误的背后就是代价。单就重庆沙坪坝区人民医院来说,其妇产科每天做30余例无痛人流手术,而其中七八成是未婚先孕的少女。由于性知识缺乏,很多女孩子延误了紧急避孕的最佳时机,人为加重了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这些事例给曾庆亮很大的触动,也坚定了他创建一个“援助中心”的决心。

考虑到青少年的经济尚未自力,“援助中心”干脆把“好事”做到底,所有的服务(包括手术)和一般性药品都实行免费。“如果这些孩子仅仅因为无法筹集到几百元的医疗费用,而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未免太令人感到遗憾。”“援助中心”负责人周幸这样说道。

本着保护青少年隐私权的原则,“援助中心”的内部资料一律保密。可是具体工作却遭遇到一些尴尬:例如,引产手术该由谁签字的问题。按照中国法律规定,16岁以下的青少年没有民事行为能力,不能为手术作监护人。可是有些少女宁可一死也不愿让父母得知真相。

另外医务人员告诉记者,手术虽然免费,但人流之后一定会有痛苦,甚至会影响未来生育、造成心理阴影。所以“紧急避孕援助”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亡羊补牢”。关键的根本措施是要普及青少年的性教育。

同其它新生事物一样,“援助中心”的诞生也引发了褒贬不一的争议,更何况这碰触了含蓄的中国人最敏感的话题--性,而且是未成年人中不被认可的性。虽然“援助中心”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赢得了各方面的赞誉,但也有不少教育界人士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援助中心”纵容了青少年无防护性交,鼓励他们偷尝禁果。某中学老师甚至直言不讳道:“简直就是在诱导犯错嘛!”不过,有一点他们达到了共识:必须加强对青少年青春期性知识的引导,学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也许对于谈“性”色变的中国人来说,性教育未免“尴尬”。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好奇的提问采取逃避或者含糊其辞的方式,认为这只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问题;教师也感到在讲台上公开谈性有失体统,甚至含有几分色情的涵意。可是青少年的性冲动并不会因此而有一点点减少,求知欲望反而会因这些欲盖弥彰的伎俩不断膨胀。于是一方面是校园里的传统式性教育,一方面又是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成人读物、各色笑话,理应正确疏通引导的性知识反而走入了畸形的误区,蒙上了不健康的色彩。毕竟,今天已经没人会相信小孩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鬼话。各种媒体早已在感官轰炸中将“性”深入人心。

去年,中国发行了第一批性教育刊物,并在黑龙江省的中小学中试行推广。但是普及性知识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问题。很多教师因为无法启齿一些专业术语而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其中比较“敏感”的章节。可是数亿计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怎能总用中国人天生“内向”之类的话语来搪塞?最基本的身体知识怎能总因为几千年的传统而成为禁忌?从道德规范的角度来看,少以性的名义从事商业炒作,少给予青少年不健康的“信息垃圾”,倒确实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另外,从全民族视野来看,性知识推广也是任重道远。至今为止,性用品商店还在“夫妻保健”的名目底下羞羞答答,官方也羞于批准避孕套公开做电视广告。可是,欧美国家艾滋病发病率之所以逐年降低,就是归功于他们全民性教育的普及。性,何时方能摘下扭捏作态的面纱?

(芙茗)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