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尼安德特古人类遗址对外开放

2002年8月10日

1856年在杜塞尔多夫附近的梅特曼发现的尼安德特古人类化石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短短数年之后,达尔文发表了他最早的进化论学说。如今,145年过去了,这一史前人类化石出土的地方Neanderthal终于向参观者敞开了大门。

尼安德特人类发展博物馆

约阿希姆.尼安德是一位大自然的爱好者,也是虔诚的教徒。为了潜心给教会撰写圣歌歌词,他常常来到故乡杜塞尔多夫附近一处幽静的山谷。他如此经常地光顾此地,以至后来人们就以他的名字给这个山谷命名,叫做尼安德特,即尼安德山谷。此后的两百年间,这里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1856年在这里发现了远古人类骨骼化石。从此这个山谷闻名世界。

位于杜塞尔多夫附近梅特曼的尼安德特古人类博物馆副馆长奥弗曼博士向我们介绍了当时发现化石的经过:“原先这里是一处采石场。这是由杜塞尔河冲刷而成的一小片石灰岩层,其中有几个洞穴。当时在19世纪,为了开采石灰,人们开始清理这几个洞穴。两名采矿工人在挖掘时发现了这些骨骼化石。”

今天人们在化石出土地点不远处建起了一座博物馆,里面陈列了所有与这一发现有关的实物和资料。身为考古学家的奥弗曼女士是主管之一。当时发现这些骨骼后,由博物学家约翰.弗尔洛特对化石进行了鉴定。他确认,这是当时还不为人所知的现代人类的一支远祖。他所命名的“尼安德特人”将彻底改变人们的世界观。

“当时正是一个科学和思想大变革的年代。那时的人们还相信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认为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在七天之内创造的。生物进化的学说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它是对西方人世界观的一场革命。”

后来通过研究人们得知,在长达20万年的时间里,尼安德特人是欧洲占统治地位的人种。虽然他们在公元前两万年左右从地球上消失,但科学家们推断,他们有四分之一的基因被现代人类所继承。遗憾的是,当初发现化石的小石灰岩洞却不复存在了。长期的石灰开采和其它工业用途早已破坏了它的原有结构。2002年7月,化石出土地原址上才建成了一座博物馆。

奥弗曼博士说:“从这件事上多少可以看出,人类对待自身历史的态度有时是相当漫不经心的。长年以来这里一直是废旧汽车处理场,今天才得以重建成为回顾人类历史的场所。”

在当年化石出土地点的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小小的公园。在一条笔直的石头小路上,刻有人类进化历史上重要的阶段。一根大理石柱上刻着至今人们所知道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如果游人在石制长椅上小憩,目光自然而然地会落到1856年化石最初被发现的地点-费尔德霍弗岩洞。一块一人多高的金属板上镂刻出一个真人大小的尼安德特人的剪影,透过人型的空白,可以看到一块铺着石膏的低洼处,上面尼安德特人的脚印和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尘埃上留下的脚印重叠在一起。古人与今人跨越时空,在这里相会。

其实尼安德特人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粗笨的半人半猿,而是已经进化得相当完全的人类。他们会使用工具,留下了富于艺术性的创造,他们还安葬死者。在身体构造上,比如在视觉和听觉的某些方面,他们比今天的人类还略胜一畴。

奥弗曼博士:“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尼安德特人的体型特征是粗壮有力。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整日奔波在山野间,因此与现代人相比体格强壮,肌肉发达。他们已经直立行走,与我们相比额头稍向后倾斜。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让一个尼安德特人穿上现代人的服装,混入乘地铁的人群中,也许都不会引起旁人的注意。”

一个跨越古今的有趣比较。尼安德特古人类博物馆里各种骨骼化石、真人大小的复制模型和出土地点原址上的纪念公园让参观者不禁陷入遐想,思考起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又将往何处去?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