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东五金工会罢工以失败告终
2003年6月29日言外之意,工会将不能象以往那样为该行业的所有职工争取到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工作时间。这样,德东地区冶金行业的职工将不同于他们在西部的同行,实施全行业(flaechendeckend)的统一工时制。本来,这场罢工的主旨是缩小德国东西部之间的差别。统一14年后,德东地区的工人理应有权为同工同不同筹的现实提出疑议。然后,事与愿违,罢工的失败使东西之间的差异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得到加强,因为罢工失败本身便是一次对现行制度的认可和加固,并由此为下一轮劳资谈判奠定了基础。
今年6月初,德东地区的萨克森、勃兰登堡以及柏林市的五金行业开始了争取向西部那样的35小时工作制的罢工。但罢工开始之后,五金工会立即遭到了来自各界的批评。工会主席茨维克承认,德国社会的公众意见同本次工会的立场截然相反。工会同雇主的谈判多次中断。最后,在民意的压力下,雇主的形势越来越有利,工会则越来越被动而不得不做出妥协让步。
周六的新闻发布会上,五金工会主席茨维克一开始还想避免使用“失败”这样的字眼。他一字一顿地说:“我努力的目标始终是避免宣布象今天这样的结果”。但结果恰恰是“失败”、是“痛苦的真相”。
当今与历史
德国五金工会拥有280万名注册会员,其势力十分强大。每次罢工起来便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其意志之坚令雇主方常常在警告期间便开始妥协。他们在劳资谈判中取得的成就比如增加工资的幅度常常被其它行业工会当作一种参照,一种争取的目标。
这个可以上溯至1891年的工会有着光荣的传统,他们曾在德意志帝国和魏玛共和国时代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那个时代规模最大的工会。那时,五金工会还叫作“德国冶金工人协会”,是20世纪初进步与现代化的象征。纳粹统治期间,工会及其会员成了纳粹统治迫害的对象,工会被解散,会员遭关押。二战之后,冶金工会再度成立,更名为“五金工会”。两德统一之后,从东部加入了100万名会员,大大充实了工会的行动能力。工会会员的会费为工资毛收入的1%,失业者和特低收入者可以放宽会费的下限。
痛定思痛
4周罢工徒手而归的破天荒纪录将对德国社会产生长久性影响。劳资谈判独立性的尊严发生了动摇。罢工期间,政治家、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插手劳资谈判。连雇主方在罢工结束后也承认,“结束罢工没有带来胜利的快感”,因为劳资谈判的独立性受到了伤害。
其次,工会力求的“全行业的统一性”原则随着本次罢工的惨败至少在德国东部已不复存在:工作时限成了企业自己的问题。
最后,五金工会这一德国最庞大的行业工会不容动摇的地位被重重地打上了一个问号。
德国保守的联盟党议会党团副主席梅尔茨在罢工结束之后对媒体说,应该考虑用立法的形式“在今后阻止一小部分由工会组织起来的职工违背公众的主导意见而进行罢工”。果真这样,传统将被埋葬,现实也将换上新的面孔,罢工将退化成一个理论辞藻而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行业工会的会员永远是公民当中的一小部分。
(李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