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chi2109 Rechtsstaatdialog

2011年9月21日

德中法治对话的最新一轮会谈在青岛结束,主题围绕刑事诉讼。德国司法部长称该对话“有亮点也有阴影”,而批评者则认为类似对话只是起到了“遮羞布”的作用。

德国司法部长洛伊特霍伊塞尔-施纳伦贝格(资料照片)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Sven Simon

自民党籍的德国司法部长洛伊特霍伊塞尔-施纳伦贝格(Sabine Leutheusser-Schnarrenberg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本年度德中法治对话给出了这样的评语:"有亮点也有阴影"。本次法治对话主要围绕中国正在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人权组织认为,北京当局试图通过本次修法,把任意绑架和拘禁异议人士的行为合法化。最近几年以来,有关当局屡屡采取类似行为对待不同政见者及作家和民权人士,北非和中东反抗运动兴起之后,多名中国公民"被失踪",其中包括艺术家艾未未、作家冉云飞和维权律师江天勇等人。而在这次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内容中包括,在涉及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中,可以在任意地点对嫌疑人实行长达数月的软禁,并可以不通知其家属和律师,如果调查机关认为可能影响侦查工作。在批评者看来,这无异于为打击异议人士大开方便之门。

新法中的"例外情况规定"引人担忧

但德国司法部长洛伊特霍伊塞尔-施纳伦贝格认为,中国修订"刑事诉讼法"为改善和保障嫌疑人及其律师权益做出努力,但她同时也对新法案中有关"例外情况"的模糊条文提出了批评。洛伊特霍伊塞尔-施纳伦贝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德方在对话中对此明确提出批评意见,但德中双方并未达成一致,她认为这是本次对话的一大不足:"我们必须在这里提出批评性的追问和要求,以求尤其是在这些方面获得改进。我们对对话本身保持积极的态度,但对于不足之处也保持清醒的认识。"

德中两国在1999年就展开双边法治对话达成一致,时任德国总理为社民党人施罗德。此后几乎每年德国与中国的司法部门官员和法学专家都会就"法治国家"的议题展开讨论。最近两年,德中法治对话的议题开始直接涉及"如何对待异议人士和维权律师"的敏感话题。尽管如此,仍有批评意见认为,德中法治对话是试图将困难的人权议题放到所谓的"专家讨论"中,从而避免从政府层面上与中国发生冲突。中国著名的人权律师张思之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德中法治国家对话完全是白白浪费钱财。10多年来,中国的法制体系并没有出现明显进步。

"德中对话"只为"遮羞"?

对于类似的批评声音,德国司法部长洛伊特霍伊塞尔-施纳伦贝格也作出了回应,她并不认为德中法治对话仅仅是一块"遮羞布":"我认为这一对话正是一个机会,可以就这些(敏感)话题在立法的框架内和中国展开深入的探讨,并且涉及敏感的法治国家问题,然后有机会继续前进。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小步前进,使情况得到切实的改善。"洛伊特霍伊塞尔-施纳伦贝格指出,新修订的法律从原则上降低了"嫌疑人口供"在案件审理中的重要性,这样为减少刑讯逼供创造了条件。未来中国司法机关在办案时会更加看重证人的证词,其中包括控辩双方的证人。此外,必须建立保护证人的机制。

洛伊特霍伊塞尔-施纳伦贝格还认为,迄今为止律师在中国法律程序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但在法律文本上必须得以保障,还需要体现在法律实践中,"我始终强调,律师不是刑事法律程序的敌人。"

但是与会的德国法学专家也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是,来自德方的批评性意见不会对中国"刑事诉讼法"修订中的争议内容起到任何影响,而解决中国法治的根本问题-缺乏独立司法,对于德中法治对话而言则更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周三启程返回德国之前,德国司法部长洛伊特霍伊塞尔-施纳伦贝格还将与中国司法部长吴爱英举行会晤,并拜访中国人大。但吴爱英本人并未出席德中法治对话,中方派出的代表是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主任宋大涵,而德方代表除司法部部长洛伊特霍伊塞尔-施纳伦贝格之外,还包括德国驻中国大使施明贤。

作者:ARD/dpa  编译:石涛

责编:李鱼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