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为妇女儿童问题吵翻天

2007年3月5日

联邦德国政府每年用于家庭政策的预算大约为1850亿欧元,例如发放儿童金及规定儿童免税数额等。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德国这样,在家庭政策上作出如此高额投资。但却无法提振德国低落的人口出生率。现在国家决心从政策面来扭转形势,例如改善托管幼儿的条件。

母亲上班了,电视看孩子?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家庭部长冯德莱恩最近提出建议,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增设50万个托儿所位置。建议如野火一般,在整个社会迅速延烧,各方为此闹得不可开交。此外,有关社会对现代妇女及家庭所应具备的基本概念,也成为争论的重心。

关于家庭政策的问题,包括单身人士在内,人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这是因为每人的处境不同,大家都会从自身的角度对相关议题作出反应,并发抒己见。因此,当德国家庭部长冯德莱恩建议,从2013年起,将目前的25万个托儿所入园名额翻三番,增加到75万个的时侯,引发了各方强烈反应。更由于对女部长所提建议反应最激烈的并非左翼女权人士,而是部长所属的保守派政党,从而更加深了辩论的火药味儿,并使保守派阵营的家庭政策经历濒临瓦解的严峻考验。

现在已可确定的是:部分“基民盟”和“基社盟”政治人士面临压力,必须为“男主内、女主外”的传统家庭观念进行辩护。冯德莱恩部长本身是一位具有保守背景的七个孩子的母亲。但她提出的是更符合联合执政的“社民党”的家庭政策理念,从而导致了本阵营内部的双重不安。

在联邦议院有关家庭政策的第一场辩论中,左派、右派、教会及工会,高度情绪化地互指对方主张的是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家庭模式。此外,反对者质疑增添50万个幼托位置的经费从哪儿来。总理默克尔担心,经费问题可能对有关家庭政策的辩论产生不利影响。她说:“我认为,现在不该为了诸如经费等种种细节问题,耽误政策的制定。我们应该本着“有志者事竟成”的心态,寻求解决方案。”

德国联邦政府预算,将国民生产总值的3%,也就是1850亿欧元,用于幼儿托管政策。这一数额比欧盟国家的总平均额多出0.5个百分点。而德国每个家庭平均只有1.3个孩子,法国为2.1个。赞同增加幼托位置的一方表示,德国婴儿出生率之所以偏低,是因为可以托管3岁以下幼儿的可能性不多。养老金专家也警告说,出生率低将为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严重后果,因为未来可缴付养老保险金的人将越来越少,而领取养老金的人却越来越多。

“妇女的社会价值”是另一个吵翻天的议题。基民盟政治家-萨尔州州长彼得穆勒,在这一论题上扮演了协调者的角色。他说:“无论是一人挣钱养家或两人同时外出工作,都属于个人的选择和人生规划,国家必须予以尊重,不得蔑视和歧视。决定在家照顾孩子的妇女,应受到高度肯定和尊重,同时,她们的存在价值也绝不低于职业妇女。”

在冯德莱恩的所提建议尚未正式公布以前,反对增设托儿所的一方就批评说:如果增设新的幼托位置,那些愿意在孩子3岁以前呆在家里照顾孩子的母亲们,将受到不平等的社会待遇。

天主教奥古斯堡教区大主教米克萨对冯德莱恩的建议,更旗帜鲜明地进行公开抨击。他认为,这一政策将使年轻妇女沦为工业界的备用劳动力。然而事实上,冯德莱恩是想通过增加幼托位置,为妇女进入劳动市场提供方便。但却遭到米克萨大主教的回绝。米克萨认为,全面幼托将不利于儿童的人格发展,他主张促进有利于家庭规划的工作岗位。与此相反,德国基督教大主教胡博则全力支持冯德莱恩部长的施政计划,他表示:“如果我们支持多生育孩子,就必须支持年轻父母们各不相同的生活环境。事实上,真正有可能离职3年在家专心照顾孩子的父母仅占少数。因此,不能把这种家庭模式当作唯一标准,更不可批评那些无法自己在家带孩子的母亲们“不负责任”。”

社会学家认为,基于目前倍受争议的家庭政策问题,家庭的概念早有必要重新定义。以父亲、母亲、孩子为核心的传统家庭模式已不切合社会现实:现在大约有1/3的孩子是生活在一个所谓的“拼图式家庭”,也就是与再婚父、母亲的新伴侣,以及他们所带来的孩子一同生活。这种具有革命性的新世代家庭模式,亟需另一种形式的幼托及经济规划,因为许多家庭已无法仅靠一份工资过活。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