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与“通胀幽灵”

2011年12月7日

货币逐渐贬值的危险究竟有多大?在欧元区解体的阴影之下,是否就可以予以忽视?记者张丹红尝试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

图像来源: AP

一个月前离职的前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欧洲央行只有一个指南针,那就是价格稳定。其目标是,将欧元区通胀率维持在略低于2%的水平,而现在这一数字是3%。在平常时候,欧洲央行一定会出手提高基础利率,将通胀扼杀于萌芽之中,不过那只是在平常时候。而现在人们纷纷预期,欧洲央行会在周四(12月8日)宣布再次调低基础利率,以抵御欧元区陷入经济衰退的危险。而这让一向以"稳定"为导向的德国经济学家忧心忡忡。

前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图像来源: AP

情况还远不仅于此:欧洲央行继续收购高负债欧元区成员国的国债,并通过这种方式向市场投放流动性,以防止市场流动性枯竭。为了对这一政策路线表示抗议,德国人于尔根·斯塔克(Jürgen Stark)在年底辞去了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师的职务。他认为,一个央行大手笔援助政府的行为一定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最后必将引发通胀。包括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Jens Weidmann)在内的大部分德国经济学者以及德国总理默克尔都持类似观点。对默克尔的担忧,前总理施密特也表示理解,不过这位老人更愿意回顾历史:"在德国马克时代的最后十年里,德国的通胀率比随后而来的欧元时代的十年要高。"

上世纪20年代德国帝国银行门前等待挤兑的人群图像来源: dpa

这位92岁的老人在上周五(12月2日)德国《时代周报》召开的经济论坛上作出以上表示。而杜塞尔多夫宏观经济和景气研究所负责人古斯塔夫·霍恩(Gustav Horn)表示,即便是现在,通胀威胁也尚不存在:

"因为资金处于恐慌中,投资者不知道资金投向哪里才比较安全。这样他们就把钱又转回到中央银行。"

既然资金没有进入到经济循环之中,自然也就没有通胀的危险。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也认同这一观点。他对德国《商报》表示:"通胀现在根本就不是问题"。就算通胀真的成为一个问题,美国财长盖特纳也会视若无睹。盖特纳认为,原因是欧元区如果土崩瓦解的话,后果比通胀要严重的多。

上世纪20年代的通胀时期,这么一堆马克才值一美元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dpa

那么,德国人那种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描述为"德国正统"的,对于通胀的无比恐惧究竟是如何而来的呢?很简单:在过去的百年之中,德国人已经有过两次财富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的经历,他们绝不想出现第三次。第一次是由于1923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的超级通货膨胀,而仅仅25年之后,二战结束后的货币改革的噩梦让德国人再次铭心刻骨。此外通胀就像是癌症一样,不断吞噬,无法治愈。莱茵威斯特法伦经济研究院的董事会成员克斯特(Wim Köster)认为:"一旦形成通胀,就很难加以控制。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能付出经济衰退的代价……"

但经济学家霍恩认为,这种观点大错特错,因为有特效药可以抵抗通胀:"比如欧洲央行可以迅速卖出自己持有的国债,这样就可以将资金从经济循环中取出。央行当然也可以提高利率。"

提升利率有很大的空间,因为在人们预期的周四降息之后,欧元区的基础利率将仅为1%。

作者:张丹红 编译:石涛

责编:乐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