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电视二台(ZDF)周二(12月8日)晚间的"时代"(Zeit)节目的主题围绕德国人的收入,想知道生活工作在富有的德国的人,对自己挣钱多少满意与否。
拥有8200万人口的德国,目前的在职人员有4300万,其中绝大多数,即3900万人是雇员,剩下的400万人是雇主或是自由职业者。
根据德国联邦劳动局(Bundesagentur f. Arbeit)在统计德国在职人员收入情况时,将每年毛收入按照2万欧元至6万欧元级以上区分。
中国有句俗话说,谈钱伤感情。德国也有类似谚语,因此,德语里有许多替代“钱”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A. Dedert 就像爱斯基摩人对”雪“有50种不同称呼一样,德国人谈起”钱“来也有无数种说法,其中之一就是把钞票称作“雪花”- Flocken。
图像来源: Colourbox “烟囱得冒烟”,这句18世纪的德国谚语想表达的意思是,想有一个暖和的屋子,没钱可不行。德语里和燃烧有关的两个词—煤(Kohle)和灰(Asche)都被用来指代钱。挣钱可不就是为了有间暖和的屋子嘛。而在战争时期,煤还真的被用作支付工具。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R. Weihrauch 伊地语(犹太德语)中把钱包叫做kis,拼写发音都和德语的砾石一词非常相似。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砾石一词也有钱币之意。同样道理,碎石也被用来指代钱币。如果什么时候你穷得叮当响了,不妨把几粒小石子放到钱包里,也许会出现惊喜呢!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blickwinkel/M. Henning “没有面团就过不了节”,70年代时,德国出现了用面团指代钱的俚语。也许这和英语的说法有关。19世纪时,英国学生就把钱称作“dough”—面团。
图像来源: imago/Steinach 中国人说“没钱没商量”,德国人却说“没有青苔(Moos)就没商量”。这是因为美钞的颜色和青苔相似吗?非也。这个说法其实起源于希伯来语对钱币的称呼—“茂特”,它和德语青苔的发音相似。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blickwinkel/F. Hecker 不过,把钱叫作青苔(Moos)也许和另一种表达方式有关—德国人爱把钞票称作小老鼠 (Maus)。外国人尤其觉得这种叫法蛮可爱。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W. Nagel 可怜的蟾蜍(Kröten)和钱有什么关系呢?这种表达方式早在19世纪就有了,不过指的只是小钱。说起蟾蜍,人们自然就会联想起十芬尼的硬币,因为它们发音相似。蟾蜍的外貌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只用它来指代少得可怜的小钱了。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K.-J. Hildenbrand 尽管德语 “Lappen”一词更多指的是抹布或者流浪者破烂的衣衫,德国人却也用它来代表财富。“抹布”可不是指的小钱, 而是大票子。不过别忘了,“抹布”也可以指驾照。
图像来源: imago/mm images/Fickinger 比“抹布”更值钱的是“巨人”(Riesen)。被称作“巨人”的必须至少是四位数的金额,一个“巨人”相当于1000块。英语里也有类似说法,不过不叫giant,而是叫Grand。
图像来源: Reuters/L. MacGregor “Pinke“(粉红)或者“Pinkepinke”的说法来源于犹太—阿拉米语。东欧的犹太人把装牌友欠酒馆老板钱的盒子叫做“Pinka”。英语里没有相应的说法,但却有另一种类似的非常上口的说法: "cha-ching",听起来像硬币的当当声。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A. Dedert
年收入税前在2万欧元或更少的人,在德国属于低收入群体,而德国目前这个群体有800万人。这些人中近半数没有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从事的是相对低端的工作,比如货车卡车司机,洗染厂工人,清洁行业工人等。也有一些人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比如护士、花匠、厨师、动物园饲养员、推拿师、幼儿园老师,这些职业的培训过程长达两三年,但上述职业的在职人员仍在德国属低收入群体。
国家经济形势好 个人未必能沾光
位于柏林的德国经济研究所(Deutsches Institut f. Wirtschaftsforschung)的社会学者马尔库斯·格拉伯卡(Markus Grabka)在接受德国电视二台采访时表示,目前德国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德国国家的经济状况多年来呈良好和上升状态,但德国在职人员进入低收入群体的人数却越来越多。格拉伯卡说,基于这一事实,他很能理解民众心中存在的德国收入分配不均的印象。
德国上市公司的总裁年收入相当于该公司普通员工的几十倍图像来源: Reuters
根据德国电视二台委托进行的民意调查的确显示,半数德国人认为,德国的收入分配不公平。但是具体到自己的收入,参与调查的人中,76%的人表示满意,22%不满意。
德国联邦劳动局的当前统计是,德国在职人员人均年收入税前3万欧元。恰好在这个收入水平的行当有擦玻璃工、钳工、电焊工、歌舞剧配角演员等。高于这个收入水平的职业有中学老师、兽医、建筑设计师、出版人等职业,他们的年收入税前在5万欧元至6万欧元。
教育程度是本钱
德国人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培训资格是决定收入的原因之一。据统计,受过职业培训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国人平均年收入税前3万5000欧元,受过高等教育的在职人员每年毛收入则平均在5万8000欧元。
年收入税前在6万欧元以上的在德国属于高收入群体,而挣这么多钱的德国人只占所有在职人员的十分之一,比如主治医生、飞行员年收入均在10万左右。上市公司的总经理、董事长的收入更是"天文数字"。一般来说,德国上市公司总裁的收入是该公司普通员工的50倍之多。比如戴姆勒集团总裁蔡澈(Dieter Zetsche)年收入在800万欧元左右,默克集团总裁的年收入为700万,德意志银行董事长年收入为600万欧元,上述三位每年还会额外获得分红。
半数德国人虽然认为德国贫富差距过大且呈更大趋势,但并非所有人都认为工作的最大意义是工资金额。接受调查的人中82%的认为,在工作中得到个人能力和追求的认可、同事间相处愉快、也就是自己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更加重要。只有12%的人认为,工作收入比其他因素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