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人看中国:在极端之间徘徊

2010年7月21日

赞赏、拒绝和恐惧,数百年来,德国民众对中国的态度在这些极端之中徘徊。根据一项调查,71%的德国人觉得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是负面的。有专家说,不能如此简化对中国的看法。

德国学艺术的大学生Pablo Wendel 在西安兵马俑坑前“亮相”图像来源: AP

很多德国人对去年秋天的法兰克福书展还记忆犹新。作为博览会的主宾国,中国想以文化大国的形象展现自己。德国主办者也邀请了对政府持批评态度的作家参加研讨会。中国代表团强烈地抗议,最后终于达到目的:书展方临时取消了对不受中国政府欢迎作家的邀请。科隆大学教授托马斯 ∙ 齐默尔(Thomas Zimmer)觉得,中国在博览会上所展现的与其说是文化大国形象还不如说是专制的面孔。"我认为中国方面错误地估计了德国对书展这样一个活动的反应。"这位汉学家认为,中国过于强烈地关注自己,并没有考虑到德国公众的感受。

切勿简化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围绕书展的争议,互联网审查,以及迫害人权的报道--中国常常在德国引发负面的新闻。那么,德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也是负面的吗?按照英国民意调查研究所全球扫描(GlobeScan)受BBC委托的一项调查的结果,的确如此。根据该调查,71%的德国人觉得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是负面的。记者兼汉学家达格玛 ∙ 劳伦茨(Dagmar Lorenz)却告诫:不要把德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如此大大简化。"在德国,多种观点的彼此共存是自然而然的。比如,批评中国政府在西藏的作为或者批评中国的新闻或文学的审查,并不意味着是针对中国人民或中国文化"。

德国人的中国印象:在极端之间徘徊

赞赏、拒绝和恐惧,数百年来,德国民众对中国的态度在这些极端之中徘徊。启蒙运动时代,中国被作为理性、美德和公平之邦受到赞扬。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相关看法骤变。中国被视作没有希望的、落后的"涂了防腐剂的僵尸",甚或被视为"黄祸"。托马斯 ∙ 齐默尔认为: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放之前,德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深受对这个陌生国家的无知和偏见的影响。"二、三十年前,人们对中国的印象还会被从中国渗入外界的信息所左右。而今,人们对中国、对那里所发生的事情的了解当然也多样化了。"

信息愈多,对中国的看法愈全面

在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德国人和中国人像今天这样一起工作、学习或生活。如今有八万中国人在德国长期生活。许多德国人去中国工作、学习或者度假,直接体验这个国家。托马斯 ∙ 齐默尔认为,这当然也影响德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我认为,在德国有一个对中国的相对积极的评价。另一方面,一些事情当然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中国的印象,比如中国如何对待西藏和其它少数民族问题。在这些情况下,中国的举动会受到认真的审视。"

从5月1日世博会开幕起,中国将用半年的时间向世界展示自己。很多德国人将会飞往上海。电视台和报纸将报道世博会并展示来自中国的新景象。德国人对中国了解的愈多,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也就愈全面。

小资料:德国与中国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代的角度,德国都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国家。这里不仅诞生了歌德,席勒,贝多芬等伟大的诗人和音乐家,而且德国制造的名车奔驰,宝马也享誉全球。属于日耳曼民族的德国人喜欢“大块吃肉,大口饮酒”,最喜欢喝的是啤酒。香肠,啤酒,面包在德国人的生活中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人均啤酒和面包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1989年柏林墙倒塌以及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成为载入全球史册的重大历史事件。多年来,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自1972年中德建交至2009年,两国贸易额不断增加,已经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2003年,德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是在2009年,保持了6年的世界出口冠军桂冠却被经济上迅速崛起的中国夺走。

2009年5月28日,卡恩在上海代表德国足协讲话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前来晚了的中国参观者图像来源: DW

作者:Christoph Ricking / 千年健

责编:苗子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