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与以色列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特别的,因为纳粹德国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的历史罪行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力永远也不会消失。不过自从1965年联邦德国与以色列建交之后,两国关系实现了显著的发展。为两国早期的和解做出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以色列首任总理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1886-1973)。尽管大屠杀的阴影还在,但是古里安却极力主张人们了解"另一个德国"。古里安和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阿登纳仅仅有过两次会面--分别是1960和1966年--但是这两位领导人之间却有着朋友般的默契。
联邦德国和以色列之间的官方对话最早始于1952年。一开始的会谈话题主要是战后赔偿,随后就是关于德国秘密向以色列输送武器。这一内幕在1964年中东地区局势紧张时期曝光之后,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不过最终也是这一因素最终促成了德以两国在1965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定居点修建引起的争议
共同的纪念日活动和德国政要对以色列的访问,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和团结。不过,科尔虽连续担任总理长达16年,在任期之内却仅仅两次访问过以色列。现任总理默克尔则大不相同:到目前为止她已经有过六次访以的经历。不过随着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右翼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默克尔访以的频率也在降低。默克尔领导的历届政府都不断强调支持以色列国的生存权,但是面对以色列持续在巴勒斯坦地区修建犹太人定居点,柏林方面也多次重申,支持以"两国方案"来解决以巴问题。
1960年,以色列首任总理古里安(左)和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纽约会面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每次以色列推进新的定居点修建工程,德国都会加以劝告,提醒对方不要进一步激化紧张局势。1994年夏,德国率先在杰里科(Jericho)设立驻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代表处,科布勒(Martin Kobler)成为来到巴勒斯托地区的第一个外国外交官。他如今是德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当时人们曾经希望这一举动能够给双方和解带来裨益,然而这一希望后来还是破灭了。
德国的特殊责任
尽管存在意见分歧,但是默克尔在以色列还是享有很高的声望。2008年,她是第一位在以色列国会发表演讲的外国政府首脑,而且是用德语演讲--屠杀犹太人犯罪国的语言。唯一在德国议会发表过讲话的以色列政要就是前总统佩雷斯(Schimon Peres,1923-2016)。作为纳粹时代的见证者,佩雷斯曾受邀参加德国联邦议院纪念纳粹大屠杀死难者的活动。
在美国决定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之后,巴勒斯坦的支持者在柏林举行了抗议示威图像来源: imago/snapshot/F Boillot 在2008年那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国会讲话中,默克尔在说出下面这番话时显然相当动感情:"在这里我要明确强调:在我之前的每一届联邦政府,每一任联邦总理都承担着德国出于历史责任而维护以色列安全的义务。德国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国家的最高利益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作为德国总理,以色列的安全对于我来说永远都是不容谈判的。"
直到今天,默克尔的这番话还时常被人引用,但是也在德国招致不少批评。因为对于德国民众来说,派出德国联邦国防军到中东地区执行军事任务,哪怕只是作为联合国蓝盔部队的成员到戈兰高地维和,也是不可想象的。尤其在目前以色列和伊朗之间剑拔弩张的局势下,人们更要担心,默克尔所说的这种对以色列的责任究竟包括哪些内容。
以色利政府实行种族隔离政策?
对于德国政界来说,和以色列的关系始终都是非常敏感的话题。人们普遍认为,在前绿党外长菲舍尔(Joschka Fischer)任期内,双边关系非常融洽。2001年,菲舍尔正在特拉维夫参加政治磋商,这时候传来了巴勒斯坦人在海滨发动恐怖袭击造成21人死亡的消息。几个小时内,菲舍尔就开始在以色列方面和时任巴勒斯坦民族自治机构主席阿拉法特之间展开斡旋。
不久前,德国发生了以色列人戴犹太小帽在街头被殴打的事件,不少犹太人因此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德国政府保障犹太社群的安全,防止德国伊斯兰化图像来源: Reuters/F. Bensch 前德国外长加布里尔在任期间,则经历了德以关系的紧张。2016年,在加布里尔已经抵达以色列之后,总理内塔尼亚胡取消了与他会面的安排,原因就是这位时任德国外长会见了一些以色列政府批评人士。在那之前,还在担任社民党主席的加布里尔曾在访问希伯仑(Hebron)之后将以色列称作"种族隔离政权"。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的行为常常引起争议。正是因为这一分歧,去年德以双边政府磋商被取消。而如今借以色列建国70周年的时机,双方有意重新启动这一磋商。
目标是"两国方案"
德国新一任的外交部长马斯(Heiko Maas)也是来自社民党,他在努力表现出更为细致的外交能力。刚刚上任后不久,他就访问了以色列,展示出对于德以关系历史渊源的政治敏锐度。不过,面对时局,他也遇到两难境地。"对于我们来说,一个犹太人民主国家以色列的和平未来,只有通过两国方案才能够解决",他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显然他还是延续了前任加布里尔的路线。
德国外长马斯在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为死难者敬献花环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I. Yefimovich 目前,德国方面还看不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平解决争端的迹象。而德国早已是以色列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同时也在不断地向以色列提供潜艇。双方还有很多联合科研项目。但是政治关系仍然存在不少分歧。
1948年5月14日,劫后余生的犹太人,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然而,七十多年后的今天,犹太人重新拥有自己的国家,究竟是意味着荣耀,还是无尽的灾难?这依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A. Gharabli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首任总理大卫·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在犹太全国议会上宣读了《以色列建国宣言》,从而宣告复国。《宣言》写道:“犹太人对故土忠心耿耿,始终不渝地希望返回故土,在那里重新获得政治自由,从没有为此停止过祈祷。”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很快就升起了以色列国旗。对于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国家而言,这是外交胜利,也是安全和自由的保障:犹太民族终于有了一个获得国际认可的国家。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 在以色列复国之前,犹太人经历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政权共杀害了约600万犹太人。他们用工业化的手段,对欧洲犹太人进行系统性灭绝。本图摄于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解放之后。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akg-images 而对于原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而言,以色列复国则是彻头彻尾的灾难。大约70万巴勒斯坦人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为犹太人腾出地方。巴以冲突也延续了七十年,迄今未息。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CPA Media 1950年通车的2号高速公路,连接了特拉维夫和内塔尼亚。这条公路象徵着新生国家的活力。图为时任总理梅厄(Golda Meir)主持通车典礼。梅厄规定以色列,坚定走经济及社会现代化之路。
图像来源: Photo House Pri-Or, Tel Aviv “基布兹”在希伯来语中的含义是“集体农社”。大多数农社都创建于复国初期,许多拥有世俗意识形态或是社会主义立场的犹太人在这里实践他们的社会理念。
图像来源: G. Pickow/Three Lion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以色列从复国之日起,与阿拉伯邻国之间的冲突就从未中断。1967年的“六日战争”是冲突的最高峰。首先发起进攻的是埃及、约旦、叙利亚,但是最终的胜利者却是以色列。这场战争中,以色列控制了东耶路撒冷以及约旦河西岸地区,成为了后续冲突与战争的导火索。
图像来源: Keystone/ZUMA/IMAGO 以色列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的政策,不断激化与巴勒斯坦的冲突。巴方指责以色列试图通过修建定居点来彻底断绝巴勒斯坦建国的希望。尽管联合国也一直谴责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的政策,但是以色列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从未动摇。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newscom/D. Hill 1987年冬天,巴勒斯坦人在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上发起了示威抗议行动。抗议从加沙城内开始,很快就蔓延到了东耶路撒冷以及约旦河西岸地区。这场冲突持续了好几年,一直到1993年,巴以双方才以《奥斯陆协议》终止了冲突。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FP/E. Baitel 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调停下,以色列总理拉宾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举行和谈。双方后来达成了《奥斯陆协议》,被认为是巴以和平进程中的里程碑。然而,两年后,拉宾遭到以色列激进分子的刺杀,导致和平进程遭无限期中断。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CPA Media 拉宾之死折射出了以色列社会的割裂。温和、世俗派与极端、虔诚犹太教徒越来越势不两立。拉宾就是在1995年11月4日的一场集会上被一名极端派的大学生刺杀的。次日,代总理佩雷斯神色凝重地主持内阁会议,他边上的空椅子,原本是拉宾的坐席。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J. Delay 以色列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的政策,让巴以关系持续处于紧张状态。2002年,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地区修建了一条107公里长的隔离墙。筑墙固然可以阻挡暴力,但是却无助于消解七十年之久的冲突。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dpaweb/S. Nackstrand 纳粹屠杀犹太人,一直到今天依然对德国与以色列的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2000年,时任德国联邦总统约翰内斯·劳访问以色列,并在国会用德语发表演讲。对于两国而言,这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同时也是继续和解的标志。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2018年3月上任的德国外长马斯坚定继承德以和解的传统。他上任后的首次出访就安排在了以色列。2018年3月25日,他在耶路撒冷城西侧的犹太大屠杀纪念馆为死难者献花。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I. Yefimov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