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基础教育露弊端,“自主学校”应运而生

2003年2月4日

德国的基础教育制度曾经被视为切合实际、因材施教的有效体制。德国在二战后迅速崛起,实现经济奇迹,与其较高的国民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但时过境迁,当今的社会经济结构、就业市场发生了不少变化,沿用了几十年的教育体制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北威州实行的一项试点,旨在给学校更多自主权。

根据2001年底公布的“比萨”调查,德国中小学生在读写能力上低于被调查的32个工业国家的平均水平图像来源: AP

2000年,国际经合组织在成员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中学生学科水平测试。德国学生在参加测试的32个工业国家中排名十分靠后,读写能力甚至低于平均水平。

这一结果去年公布之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舆论纷纷批评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政策,并探讨改进的对策。导致教学水平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常被提到的有:学校师资和经费不足,条条框框太多。缺乏竞争机制,全日制学校太少,学生得不到足够的辅导,还有人提到社会问题,如单亲家庭和移民子女大量增加等。家长一筹莫展,学校为自己抱屈,教育部门如坐针毡。改革势在必行。

北威州的“自主学校”改革计划

其实政府酝酿教育改革已经有很长时间,一些试点性质的措施也已出台。德国学校的官僚体制和僵化管理是出了名的。根据国际经合组织的调查,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中小学对日常教学和管理所能施加的影响是最小的。北威州教育部正在实施的一个叫做“自主学校”的项目正是要改变这一现状。

从去年夏天开始,全州有300多所中小学参加这一试点。与以前相比,这些学校在人事和财政方面拥有了更多自主权,有权决定如何支配自己的经费,聘用教师。而从前,所有教师都是由教育部门指派的,学校要想添置器材也须经过报告审批。另外,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学校也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比如一个班级的人数可多可少,一节课也不一定非得是45分钟,内容上老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学大纲规定。

科隆的洪堡文理中学也加入了“自主”的行列。校长荣格博士很欢迎这样的改革: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能够支配自己拥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当然是好事。这样老师和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老师们也一直有这样的愿望。”

虽然这一改革给予校长更多权力,但民主的原则并没有改变。比如在决定是否参加“自主”学校试点项目时,必须在教师大会上得到大多数教师的同意才能通过。并且必须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改革也面临阻力

同大多数改革一样,这一项目也遇到不同方面的阻力,首先是家长的担忧。去年春天北威州家长联合会曾发表声明,反对教育部的这一项目,认为这样对学校放任自流而缺乏监督管理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荣格校长认为,家长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家长有这样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担心一旦没有严格统一的管理标准,如何保证教育水平和质量。不过我们作为教师也为此着想。我们的具体计划都是经过共同讨论制定的,家长也逐渐认识到这些都是对学生有利的。”

大多数参与项目的学校都和洪堡中学一样,对得来不易的自主权使用得十分谨慎,更不敢滥用。参加“自主”学校项目以来,洪堡中学制定了自己的财政和教师人事计划。在课堂中更多引入多媒体的辅助。比较大胆的计划有尝试改变课时长短、为有潜力的学生开设更多课程,如第二或第三外语,同时为学习吃力的学生提供额外辅导。

另外学校还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学校同科隆展览公司、工商协会等机构和公司开展合作项目,让中学生和经济界人士交流对话。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因为这样可以了解一些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我觉得这很有意思,可以在学校以外作点事情。对工业界和经济界这些名词有个初步的印象。这样对我们以后考虑选择职业也有帮助。”

该校学生还自己在互联网上开设了学校的网页,介绍他们的学习,课外活动和学校乐队。校长说,自主学校项目现在还刚刚开始,各项新措施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目前学校的情况看,学生、家长和老师还是很支持这样的改革。因为他们通过实践看到,学生是这项试点真正的受益者。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