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生为难民开办“法律诊所”
2013年4月14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几周前,科隆大学法律系24岁的大学生奥尔(Maximilian Oehl)在大学内成立了一个旨在进行外国人法和避难法咨询的“法律诊所”,该咨询站还处于建设之中,但大约两个月后就将开始咨询服务。他说,“我的朋友,家人和我的教授经常警告我,不要再继续做我所做的事情,应该好好学习。当然我对学习还是很认真的。”
大学生们启动这一项目的初衷是,为难民免费提供尤其是法律方面的咨询,例如如何与当局打交道。为了争取未来的潜在客户,该咨询站将同教会慈善机构和科隆的难民援助组织开展密切合作。他们已做好未来开展法律咨询工作的计划。为此大学生们希望再接受律师培训。但是奥尔承认,现在组织培训还很困难,因为律师通常会索要报酬。
取消纳粹时期的旧法律
法律系大学生在成为律师之前便开始提供法律咨询,这在美国大学早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德国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昔日纳粹政权颁布的一项禁止非律师提供法律咨询的相关法律,在德国整整实施了70年。希特勒统治时期颁布的该法律,主要是为了阻止被解雇的犹太律师从事该项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法律界人士为保护自己免受竞争坚持实行该法。直到2007年,最高法院才宣判该法违宪。现在,法律系学生终于可以在毕业之前便在一定程度上从事一些与其专业有关的工作。但是代表当事人出庭仍然是不允许的。
自从修订了法律以来,全德国14所大学都成立了各种“法律诊所”。例如海德堡大学为创业者提供有关公司法方面的咨询。汉堡大学主要提供社交媒体方面的咨询等等。
成为律师助手的培训
科隆大学生奥尔将基森大学的“难民法律诊所”作为效仿的楷模。该法律咨询站是德国的第一家“难民法律诊所”。自成立5年来,大学生们一直为难民提供咨询。难民们除了参加晚上的法律咨询活动之外,还可以获得个人咨询。提供的咨询内容主要涉及德国的难民申请程序。
基森的大学生们在开始提供咨询之前,也要接受一定形式的培训。因为和大多数其他大学一样,有关外国人的法律和避难法不属于基森大学法学系的授课内容。因此,大学生们除了要听一次有关外国人法和避难法的大课之外,还要参加一次讲座以及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或者非政府组织机构接受培训。上个学期,大约50到60名大学生参加了这些培训班。甚至有的学员来自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卡尔斯鲁厄等城市。
更结合实践的培训
法兰克福行政法院的法官,基森大学客座教授提德曼(Paul Tiedemann)深有体会的说,法律诊所之所以对大学生们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在这里的实习更结合实践。当年,作为基森大学法律系的学生,提德曼成立了全德首个“法律诊所”。他说,参与该项目的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因此,尽管法律课程非常紧张,他们仍能够腾出时间做这些事情。
除了更接近实践的因素之外,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另一个因素是与个人经历相关。提德曼说“根据我的观察,那些被这个项目所吸引的人,自己本人就有移民背景 - 甚至自己就是难民或者他们的父母曾经是难民。”
对于其他人来说,动机是助人为乐。大学生奥尔在上大学之前就曾经到加纳做过志愿者。他说:“当然也有很多人学习法律是为了将来挣大钱。但是也有一些人是出于维护正义的远大理想。”
作者: Stephanie Höppner 编译:李京慧
责编: 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