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要再次提出取消对华发展援助
2007年7月27日“对华发展援助政策应该受到检讨”
“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在对中国进行发展援助。” 布吕德勒,自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在7月27日的《图片报》发表了他对德国对华经济援助项目的反对。他认为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高科技国家,而不再是发展中国家。基民盟联邦议会党团副主席博斯巴赫也要求政府评估是否要继续对中国进行发展援助投资。
不同党派的德国政要同时发言要求政府取消对华发展援助,主要原因是7月26日德国工商大会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估计到2008年,中国的出口额将达到11220亿欧元,而德国到时的预计出口额将是10940亿欧元,中国从而有可能取代德国,这个正在给中国提供“发展援助”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他们提出取消对华援助的主要理由是,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已经不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就不再需要德国的“发展援助”。
“德国的对华投资首先体现的是德国的利益”
德国政府发言人托马斯·史泰戈对政要“应停止对华发展援助”的提议回应道:“中国并没有得到德国的发展援助。” 中德两国之间一直进行着的是非常成功的“经济合作”,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环保方面,尤其是可更新能源与节能方面的项目。
联邦援助与发展部部长维乔雷克措伊尔女士也针对停止援助的发言,在7月27日以政府公报的形势发表意见。公报中首先强调,德国对中国的发展援助已经不是简单的无偿投入,德国的对华投资首先体现的是德国的利益:“德国与中国政府正在进行策略性的合作,目标是解决具有全球性意义的问题。”她在公报中表示,中德之间的合作尤其体现在气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因为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方有很重要的影响。“没有中国的参与,全球环境保护就没法进行。”因此,维乔雷克措伊尔认为要求停止对华发展援助是“短视和错误的”。公报中还写到,对华的发展援助已经不再是“帮助中国发展经济”,“消除贫穷,是中国人自己的任务。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对中国的发展援助重点已经转移到环境保护和帮助中国建设法治国家上面来了。”
“发展援助”项目的实施
德国的对华发展援助一般是通过联邦援助与发展部制定政策,划定投资计划,然后由政府下属的国有企业来执行。成立于1975年的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就是其中的一个企业,它主要执行德国对全球发展援助的技术发展援助部分。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的安德雅·汉恩女士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介绍了目前该部门与中国的合作:“我们对华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法律咨询,环保咨询,和经济结构建设咨询方面。” 汉恩女士介绍说,目前由技术合作公司负责的在华项目有26个,涉及一亿欧元的投资项目。不过这些钱主要集中在能源和环保方面。汉恩女士举例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几个项目:“我们有一个项目是研究,怎么样帮助中国人建造更节省能源的住房;另一个项目是对中国西部的森林保护提供技术支持;还有,我们也在通过援助项目帮助没有受到正规教育的失业青年,以及妇女接受职业教育,使他们能够在经济上独立。”
该公司目前的环境项目负责人在接受德国之声中文广播记者采访时说,在环境保护方面对中国的援助非常重要:“中国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还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之中。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在政府决策中维持对中国的援助。在环保领域,德国有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我认为,在这些领域继续对中国提供援助是绝对有意义的。说个大话,我们甚至可以帮助全球免受环境灾难。”
中国是德国政府对外无偿援助的最大受援国
停止对华发展援助的声音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德国政界出现。从2006年2月开始,不同党派的政要已经数次提出相似的提议。这些提议的提出,也都是基于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多年的迅速发展。不过,虽然中国近年总体的经济发展迅速,增长率经常达到两位数,不过到目前为止,仍有2600万中国人仍然生活于“绝对贫困”的状态下。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是德国人的6%。
1982年10月13日,中德两国政府签署了技术合作总协定,德国政府开始对华提供无偿援助。截止2006年7月,德国政府共向中国提供无偿援助7.74亿欧元,其中技术合作资金5.56亿欧元,人员培训8500万欧元,提供紧急救灾援款4250万欧元,为山东省沂蒙山区11个县提供“营养保障”粮援资金9100万欧元。 中国是德国政府对外无偿援助的最大受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