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无家可归者的报纸

Beatrice Warken2015年6月4日

九十年代,德国出现了第一批由无家可归者出版发行的报纸。当时因特网还没有对出版业构成任何威胁,所以这些报纸基本没有生存危机,发行数量一直较为稳定。其中在汉堡和柏林发行的两份报纸尤为成功。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因特网的兴起对纸媒出版业构成了越来越大的挑战:发行数量逐年下降,越来越多的员工遭到解聘。但是慕尼黑出版的BISS报和柏林出版的Hinz&Kunzt报却似乎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两份报纸都在2013年庆祝了诞生20周年,也都是德国规模最大的街头报刊,即俗称的所谓无家可归者报刊。BISS自称每月发行38000份,而Hinz&Kunzt的发行量则为68000份。这两份报纸都是以1991年诞生于英国的《The Big Issue》为样板创办的。创办这些报纸的初衷都一样,也就是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一个自食其力不再乞讨的机会,让他们接触社会,找回自信,并受到尊重。对于《Hinz&Kunzt》报建报20周年,这家报社的加布里尔·科赫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值得庆祝的事情。

无家可归者在兜售自办的报纸图像来源: AP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庆典,因为我们这些无家可归者依然存在。消极的看,今天的情况要比我们20年前开始办报时还要糟糕。今天流落街头需要救助的人更多了,不仅是在汉堡,全德甚至整个欧洲的情况可能都这样。

科赫形容建报20周年庆典是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因为无家可归者所办的报纸能够存在20年,恰恰说明无家流落街头风餐露宿的人群还依然存在。目前,德国大约有三十家无家可归者自办自销的报纸。慕尼黑的《BISS》报售价2.20欧元,售价的一半归卖报者所有。销售数量达到一定水准后,卖报者还有可能获得一份半职甚至全职的工作。柏林的《Hinz&Kunzt》报社也创造了一些固定工作岗位,几名过去卖报的无家可归者已经成了营销部的员工。不过这些报刊的文章现在已经全部由专业记者提供。而《BISS》则会预留四个版面专供所谓的"写作工作坊"发表文章之用。《BISS》报社的西尔德加特·丹宁格表示,这一举措对无家可归者来说很有意义: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曾经有位心理医生对我们说过,写作工作坊对有些人来说简直可以替代医生。因为他可以写出心里话,可以倾诉自己的事情。"

写作工作坊是一种学习班,参加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怎样写文章。同样,BISS也每周办一次写作学习班。由一名女记者审阅学员们写的稿件,给他们提出修改建议。按照报社负责人的话说,"这些文章只反映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编辑部的立场。"文章所反映的都是无家可归者的日常生活。有些是真人真事的再现,有些则是折射作者心态感受的虚构故事。

同九十年代创办期相比,今天的无家可归者报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埃尔福特专科大学的社会工作学教授罗纳德·鲁茨(Ronald Lutz)表示:"最初,这些报纸基本上都是由无家可归者主办的,个别情况下会有一些社会工作者或者义工提供辅导。现在真正参与编辑工作的无家可归者越来越来少。我对此感到有些遗憾。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当然是这些报刊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只有那些做得专业的报纸,才会有好的销量。"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其他国家,很多人都在考虑通过网络销售无家可归者报刊的可能性。但《Hinz&Kunzt》报的科赫对此并不看好。

"我们并不想放弃在街头销售报纸,因为我们希望卖报者能用实实在在的报纸吸引读者。网络版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