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智库:人民币“入篮”不是正确决定
2015年12月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定将于2016年10月生效,届时,人民币将在一揽子货币中占10.92%的比重,超过日元与英镑。对此,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经济政策与金融体系项目首席研究员何珊卓(Sandra Heep)博士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赋予中国更大的权重固然是好事,但是吸纳人民币"入篮"却不是正确的决定。她分析称,中国目前正在经历一场全面的经济结构转型,期间将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在今后几年间,汇率以及资本市场都会出现大幅波动。何珊卓由此认为,此时吸纳人民币"入篮",将会威胁SDR的稳定性;而增加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重本应是更好的选择,但这一措施却由于美国国会的阻挠而无法实行。
何珊卓同时也指出,对于中国而言,人民币被吸纳"入篮"则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意味着中国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为全球货币体系的重要一极。该决定同时也为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的改革撑腰。何珊卓表示,去年,中国央行已经取消了不少金融限制措施;现在,中国央行能够进一步推行金融体系改革,从而为经济结构转型迈出重要一步。
人民币"入篮"也将助推中国货币国际化进程。何珊卓认为,中期内,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将会增长。这是因为,"入篮"后,各国央行都会将其一部分外汇储备转为人民币的形式。何珊卓同时也强调,各国央行的外汇储备构成并不一定要和SDR一揽子货币保持一致。她说:"今后全球对人民币的需求,还是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步伐。"
何珊卓还指出,北京方面正致力于在全球层面建立一种限制资本市场投机行为,加大政策调控空间的金融秩序。和完全自由兑换所不同的是,中国所希望的金融体系是一种"可控的兑换",该模式下,金融稳定与资源的高效分配相结合。短期内,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只具有象征意义。但长期来看,这将是迈向上述体系的关键一步。
IMF网开一面 意在改善同中国关系
这名中国金融问题研究专家还猜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此次决定,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融合到国际金融体系之中。何珊卓认为,鉴于中国在该机构的投票权重目前只有区区3.8%,这一决定是非常必要的,能够为中国的低投票权重作出补偿。同时,这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建立亚投行以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所作出的反应,促进北京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融合,避免其损害既有的国际金融秩序。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货币"入篮",必须满足"可自由使用"这一前提。但是人民币依然存在资本项管制,尚未实现真正的自由兑换。对此,何珊卓解释说,"自由使用"与"自由兑换"并不是相同的概念。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可自由使用"意味着在跨国支付、国际信贷、央行储备中常被使用,并且在外汇市场中也经常被用于交易。何珊卓指出,自从2009年中国政府宣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来,人民币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跨国支付中;但是由于资本项管制以及本土资本市场尚不成熟,人民币尚不能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相比。何珊卓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检视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时,确实有所网开一面,以改善与北京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