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的避难权到底有没有限?

Christoph Hasselbach2015年10月7日

和其他国家相比,德国法律中的避难权可以说是相当宽松。也恰恰因此而导致如今的德国避难体系面临巨大压力。德国的避难权究竟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避难权今后又将有什么变化?

Deutschland Grenze Freilassing Flüchtlinge Menschenmenge
涌入德国、正在等待登记的难民图像来源: Reuters/D. Ebenbichler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基本法》第16a条第一款言简意赅地规定:"受政治迫害的人员享有避难权。"《基本法》里并没有提到避难权的上限,也没有说避难权有可商量的余地。汉堡大学法学与哲学教授梅尔克(Reinhard Merkel)指出,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真正认可避难权属于基本人权,德国就是其中之一。

梅尔克说,国际法并没有就避难权作出明确规定。而德国的避难权之所以这样规定,则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原因:二战期间以及战后初期,大量民众流离失所、四处逃难,彼时的联邦德国也因此颁布了也许是全球最为慷慨的避难法。在1993年该法修订之前,避难权一直被认作是没有限制的。

如果申请政治避难的人数相对较少的话,德国社会以及政界对避难权都不会有什么意见。但是到了90年代初期,前南战争爆发,数十万难民突然涌入德国。难民收容站还受到了袭击,造成了人员伤亡。1992年初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3/4的德国人认为必须减少避难申请者的数量。

德国哈勒市今年8月下旬举行的一场“欢迎难民早餐会”,邀请市民以及难民一同参加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P. Endig

把邻国当作缓冲区

德国政界为此展开了激烈争执。最终,当时执政的联盟党、自民党与在野的社民党达成一致,决定收紧政治避难权的适用范围。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自1993年起,凡是通过安全的第三国再进入德国的人,都不再有权申请避难。而德国所有的9个邻国都是安全国家;通过邻国的缓冲,德国也因此得以对难民"绝缘"。1993年后,德国的避难申请数量逐年减少。2007年,全年的避难申请数量不到2万。

而现在,2万难民涌入德国,不过是两三天内的事。当局既不知道究竟有多少难民正在涌入德国,也不知道这些难民的具体来源。旧有的法规失效,而其原因则是部分其他欧盟国家无视欧盟规定,让难民在没有登记的情况下直接过境。因此,德国失去了所谓的"难民缓冲区"。虽然按照法律,德国此时有权将这些难民送回其他欧盟国家,但是基于政治以及人道考量,德国并没有这么做。

面对日益汹涌的难民潮,德国政府在今年9月中旬决定在德国奥地利边境重新实施临时边境检查。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边境就此向难民关闭,他们依旧可以进入德国。9月底,德国修改难民法规,又有多个巴尔干国家被列入"安全国家名单",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公民将很难在德国申请避难。然而,这一措施也依然没能阻挡汹涌的难民潮。

德国政府不对避难权利设定上限,这种做法还能坚持多久?一些基社盟政客希望能够进一步限制避难权利,或者至少能够限制避难者的家属进入德国。从法律角度而言,这种做法很成问题。但是,即便法律不能对政治难民或者战争难民的数量设定上限,收容站的实际收容能力却是有限的,同样有限的还有财政资金。

诉诸全民公决?

法学教授梅尔克指出,确定难民数量的上限,将是政界的一个艰巨任务。"并不是说超过这个上限绝对不可行,而是说超过这个上限即不合情理。"

但是这个上限究竟在哪里?社会各界目前正因此而争论不休。包括总理默克尔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这个上限还远未达到;但也有人认为,这个上限早已被突破。

梅尔克教授还指出,"合理上限"不仅仅局限于财政、收容能力等实际操作层面,还应包括文化层面。他认为,如果过于汹涌的移民潮威胁到了当地既有的文化以及生活方式,那捍卫这种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原则就必须是政治社会的基本权利。不过,反对这一观点的人则认为,德国的文化一直在变化,德国既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去阻止这种文化的变迁。

汉堡大学法学及哲学教授梅尔克图像来源: Universität Hamburg

难民问题是否应当诉诸全民公决?梅尔克教授认为,这一时刻也许很快就会到来,"要么是以重新大选的形式,要么就是全民公决的形式。"他指出,否则,民众中的不满情绪会积聚,可能会在下次大选时以破坏性的形式释放出来。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