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有机遇也需要耐心
2012年11月2日
自从1986年首届德国经济亚太会议召开以来,亚太地区的经济发生了迅猛的增长。本届会议与会的代表们仍在强调地区发展带来的机遇。然而,人们对形势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因为不是所有的希望都得以实现。
从会议开幕当天的印度媒体报道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德国机场运营商Fraport计划将其在德里机场入股的股份出售,并对印度政府提出批评。另一则报道是讲大众汽车公司遇到的问题。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在印度的销售额暴跌了20%,市场份额从3.5%降低到2.4%。大众董事会成员哈肯贝格(Ulrich Hackenberg)表示:
"印度市场非常变幻不定。我们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仍在打基础的阶段。我们将长期聚焦这里的发展。"
印度基础设施亟待建设
换句话说:在印度做生意,必须得有耐心。当然,在这里遇到堵车,或者是需要得到可靠的能源供给,都需要耐心。西门子公司总裁罗旭德(Peter Löscher)是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的主席,因此也是本届会议的东道主:
"最大的挑战就是这里基础设施的落后。改革计划只是小步前进,建设也停滞不前。"
罗旭德指出,印度目前有大约60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处于停滞状态。来自南德的机械制造商福伊特(Voith)公司总裁林哈德(Lienhard)就有切身的体会:
"比如说,某个发电厂的项目由于审批遇到问题搁置下来了;或者说,某个客户不能购买某块地皮,因为它属于某种所有权形式;还有可能是订购的煤炭不能得到合同形式的确认等等。总而言之,这个项目就暂停下来了,与之相关的整个增值链条也停滞下来。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这个问题。"
尽管如此,对于福伊特公司来说,印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目前,该企业在印度拥有1000名雇员,在中国则有3500人之多。亚洲的销售额占到其全球总额的28%。
自由贸易是金钥匙?
目前,中国、印度等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劲头却不如预期。德国经济部长勒斯勒尔(Philipp Rösler)在会上多次敦促实现更为自由的贸易:
"我们需要开放的市场,自由的贸易和公平的竞争。这是亚太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
不过,在这方面德国企业也需要一定的耐心。欧盟已经同印度就设立自由贸易区进行了长达6年的谈判,目前还没有取得突破。韩国的情况就大不一样。这个出口导向性的东亚国家已经与45个国家签订了8部自由贸易协定。曾经担任过韩国总理、现任韩国国际贸易协会(KITA)会长的韩德洙(Han Duk-Soo)指出:
"与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国家,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六成。如果把正在谈判过程中的贸易伙伴国家也算上的话,这一比例将会升至九成。"
就如同亚太地区的风土人情五花八门一样,该地区的国家适应时代变化的速度也各不相同。印度城市发展部长纳斯(Kamal Nath)在本次会议上呼吁与会代表对该国的改革进程持理解态度。尽管常常受到批评,但毕竟这里还有3亿人每天的生活费用不到一美元,这是人们不应该忘记的事实。
作者:Andreas Becker 编译:雨涵
责编:文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