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瑞媒体谈中国通胀和过热处理前景

本文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8月16日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字,7月份,中国国内通货膨胀指数为5.3%,从而创下1997年2月以来的新高。新苏黎世报报导了此事。德国商报就中国针对经济过热采取的信贷紧缩政策发表了看法。

东西变贵了图像来源: Bilderbox

瑞士出版的“新苏黎世报”指出:“今年6月,中国通涨指数是5%,当时,观察家就认为,这将增加央行提高基本利率的压力。通涨加速起始于2003年秋季,其主要原因是一度失控的食品价格。与2002年同期相比,食品价格上涨了15%,其中粮食和肉类更分别上涨32%和23%,过去5年里,中国的粮食产量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对肉类和饲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央行是否应当提高基本利率,这一问题取决于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物价上涨的持续性。

“许多经济学家注意到,从去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正如中央政府所追求的那样,明显放慢。数天前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工业发展已连续5个月降速。它部分地是实施严格信贷紧缩政策的结果。在这一情况下,本无提高利率的压力。至于通货膨胀加速是否只是暂时现象,未来一段时间将显示出来。但有一点已基本可以肯定,那就是,能源领域里,未来数月,价格上涨问题将日益突出。”

德国出版的“商报”也谈到,北京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热问题,采取信贷紧缩政策。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最晚至2007年向国际竞争完全开放。

“商报”写道:“中国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遇到的绊脚石也越来越大。因为,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热问题,北京中央政府收缩信贷量,而这同时又会使呆帐增加。”

“商报”指出:“尽管一个时期以来,出现不少关于金融改革取得进展的报道,但中国银行业是否能在数年内摆脱受控于政府的传统,转而实施市场原则,对此,许多分析家仍有相当疑虑。仅仅是人事安排,中国的银行就难以自由行动。比如,中国交通银行行长的新人选就是现任湖北省的一名副省长。这明显的是一项政治安排。它表明,中国共产党未来也不会放弃对国有金融机构的控制权。4家最大的国有银行掌握了中国金融市场的80%。”

“商报”指出,中国近期以来在金融领域改革取得小幅进展之后可能出现某种后退。因为,中国政府经济降温的最有力武器是在提供贷款方面紧急刹车,对许多企业、尤其是对私营中小企业来说,它并非福音。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