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累斯顿留德华眼中的"Pegida"

安静2015年1月21日

德国"Pegida"活动进行已有近两个月,德国之声采访了在"Pegida"大本营--德累斯顿生活的中国人,他们讲述了自己对这场活动的观察和感受,其中一名还亲自参与了反"Pegida"的游行。

Dresden Anti-Pegida Demonstration 12.01.2015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Oliver Killig

( 德国之声中文网) 2014年10月底开始,"爱国欧洲人反对西方伊斯兰化" (简称 Pegida)的运动每周一都在德累斯顿市举行所谓的"散步"活动。起初,参加者只有数百人,到12月份参加者已有上万人。虽然德国数个城市陆续卷入这场活动,但是德累斯顿依旧是"Pegida"的大本营。与此同时, "Pegida" 反对者也走向街头,而且从整个德国来看,反对者的声浪更高。

德累斯顿华德中心理事长欧阳女士在德国生活已有20年之久。她表示自己没有参与其中,但是知道大家都很关注这件事情。"总体而言,我就觉得Pegida游行表现了这是个民主国家,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德累斯顿华德中心理事长欧阳女士图像来源: Ouyang

欧阳女士告诉记者说:"我有一些德国朋友会当着我的面说支持Pegida,我就会说你有没有想过我可是个外国人啊。他们则会说,我又不反对你,我说Pegida可是有点排外倾向,他就说这是两码事。我认识的支持Pegida的德国人自己就有不少外国朋友和同事,甚至和外国人结婚的。所以我现在的感觉是Pegida并不是一种媒体所称的排外行为。"

欧阳女士坦言虽然不会害怕,但是"大家会觉得现在的生活有一些动荡和不安的因素。因为任何一个活动都会有形形色色的参与者,都不能排除一些意外的发生,所以大家会变得比较谨慎,比如出门不会逗留太长时间,尽量避免太晚出去等等。"

她继续介绍:"我接触的华人对这个活动基本是持中立立场。因为在国内长大的华人对政治也不是特别关心。而作为在德生活的外国人也不太了解这些活动背后真正的根源。支持和反对Pegida者的人群结构也颇为复杂。"

亲历反"Pegida"游行

在德累斯顿生活了八年的大学研究人员马先生或许是个例外。他较为关注此事,甚至参与其中。在他看来,这场活动名义上是"爱国欧洲人反对西方伊斯兰化",但是"通过和朋友的交流以及从媒体上了解到它的不少意见实际上是针对外国人的。"

1月10日,约三万五千人参加反"Pegida"的示威活动图像来源: DW/Kate Brady

马先生曾经和德国朋友一起参与过两次反"Pegida"的示威游行。一次是1月10日举行的有约三万五千人参与的示威,另一次是在市中心举行的徒步游行。他回忆说:"在游行队伍中唯一的感受是德国允许不同的人发声,在尊重人权这一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我虽然经历了这两次活动,但是还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在看整件事情,并没有正面接触支持Pegida的人。"

但是"我在网上看到一些Pegida支持者的视频采访,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德国女青年直接说'那些穷人就应该让他们在穷的地方呆着',我听了这种话觉得他们十分直接和大胆。 同时也有不安的感觉,因为来德国的中国留学生都并不富裕,难道我们就不应该来德国学习了吗?后来又有媒体报道称,有些采访对象是其他媒体记者客串的,所以我现在觉得整个活动十分复杂。"

马先生在与朋友的讨论中发现大家达成的普遍共识是:"作为在德累斯顿生活的中国人,我们感觉到非常遗憾。我个人觉得Pegida的诉求和外国人想长期定居德累斯顿的愿望是相互冲突的。"

"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

在德累斯顿生活了七年的音乐老师朱亮则表现出泰然处之的态度。他认为,现在除了周一游行期间,交通会受到影响之外,自己生活上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说:"可能是因为参加Pegida活动的人本身对自己的生活和现状较为不满,而我又没有接触到这样的人。" "我教的德国学生大多数是不支持这场活动的。因为对于音乐学院的人或者和音乐行业有关的人来说,我们认为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不会认可将人分成三流九等,另外,音乐学院和歌剧院都会张贴一些要求宽容和包容的标语 。"

在德累斯顿音乐高校音乐厅演奏的朱亮: “音乐无国界”。图像来源: Zhu Liang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