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 中国外交政策的"新"与"不新"
2015年12月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12月1日的《法兰克福汇报》"时事"栏目上的一篇署名文章分析中国现行外交政策的特点,强调指出,无论西方国家如何看待北京的外交政策,均须承认一个事实:中国是西方不可回避的伙伴。文章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关系的发展现状出发得出结论:虽然至少在对相关地区的政策上,中国外交显示出一种前所未见的、更为积极的色彩,但人们尚不能称这一政策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新",重要的是,国际社会如何能使中国在"新"时代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多年里,一再可以看到,人们对中国政府的所作所为总能找到某种好意的解释,如今,除经济界代表外,人们已超越了这一阶段。……虽然一般都接受这一点:中国可以像在另外时代的其它大国一样行动,但对中国的行为方式却仍满怀忧虑。例如,俗称的"不情愿的技术转让"便是间谍行为的另一种别致的说法。
"对此,人们自然可以采取对抗态度,但不能无视中国。因此,细心分析是重要的。多年来,对试图这么做的人来说,北京可以说提供了各种公式和口号。最新的口号是'丝绸之路动议'。这一口号激发起人们的想象。然而,仔细审视之下,人们便看到,口号的后面并没有一份深思熟虑的蓝图,而不过是某个国家及政府以极其务实的态度在寻求自己的好处。要是在世界地图上分别看一看那一个个'丝绸之路项目',眼前就会出现一张大网。而这一图像可以很恰当地描述出中国的计划:一旦大网撒开,相关国家早晚有一天会无处逃遁。例如,欧盟就会感觉到这一点。中国在个别政治领域有目标地寻求与个别成员国牵线,而在这么做的时候,并非完全出于北京的单方利益。
"这一做法的结果是欧盟的分裂,因为,个别国家由此沦入或极可能沦入对于中国的特殊依赖关系。
"拒绝大结盟属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点,它奠基于历史经验。固定的联盟总会以某国为对象。中国不愿再以这样的原则搞外交。……象联合国这样的世界共同体期待着中国这样的大国在世界众多冲突中担负起责任,并采取行动。习近平之前的多届中国政府害怕走出这一步,并以中国外交政策的另一个原则作为理由:绝不愿意、绝不干涉他国内政。不过,这一立场越来越难以坚持,因为,例如恐怖主义这样的议题早已不再是'他国'的内政问题了。在中国不平静的西部地区,在新疆,一再发生袭击事件,其肇事者显然同基地这样的组织有联系。
"也就是说,在世界政治的风影下寻求、通常的确也能获得自个儿好处的那种称心如意的时代,对中国来说也已一去不返。中国进入了世界的中心,而这当然也是该国依据其对自己的看法应该进入的地方。对世界其它国家来说,必须作出努力,让中国进入一种相互依赖、利益交换的体系,发挥建设性作用。当然,这是否能成功,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否在'积极的'意义上'与系统兼容',对此,人们目前尚有不同看法。"
"毛的后继者深谙钱的意义"
当天的《柏林日报》"经济"栏目上发表一篇题为"人民币地位提高"的署名文章,评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本周一做出决定,承认人民币作为国际储蓄货币的地位。作者确信,此举标志着人民币在朝向具备全球意义的道路上走出关键一步,而实现这一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北京放长线钓大鱼的结果:
"所有这些都依循中国政府的一项长期计划。
"共产党领导层很清楚,若对财政金融体系没有强大影响力,便难以实现使中国至2050年左右上升为强国的计划。不论是对在国际间获得信任感,还是对做生意,钱都是基础。
"前提看来不错。过去5年里,人民币已经证明比欧元坚挺。在此期间,人民币与欧元的兑换率上升了四分之一。毫不奇怪,当欧盟从危机走向另一个危机、财政政策一片混乱之时,从中国只传来成功消息。
"经济学家们已看到下一步了:真正的市场开放-并且,作为长远目标,取代美元成为世界主导货币。大银行汇丰银行预期,中国将在两年内使其货币实现全面交易化,4年内,该国就可用本国货币作为其一半商品交易的结算货币。迄今,美元在此领域是主导货币,-在新的世界秩序里,美元的意义大失。……
"自强人毛泽东时代以来,中国已有长足进展。……毛自己曾自豪地说过,他根本不懂货币政策。钱币不过是用于商品的一种交换手段。他的后继者们倒是认识到了,钱也是一种强力,并且,他们也知道,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