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几天来,中国总理李克强一直是巴尔干小国克罗地亚报章独占头版头条的新闻人物。李克强及其随行的庞大经济代表团出席周五开幕的16+1峰会。《法兰克福汇报》以《桥梁、港口、铁路与自由?》为题,报道了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日益扩大的影响力。文章写道:
"每年一度的16+1峰会于2011年首次在布达佩斯举行,2012年是在华沙,去年的东道主则是索非亚。及至今年克罗地亚主办16+1峰会时,已经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很多商界人士只能排队等候入场的机会。16+1,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谁是这一会议的主导者。...
"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之大,从中国和克罗地亚经济关系中就可以明显看出。克罗地亚有史以来造价最高的一个基建项目,目前正在由来自中国的中国路桥集团兴建,即位于克罗地亚南部的佩列沙茨大桥。加上辅路匝道和其他配套设施,整个工程造价超过5亿欧元。
"而这笔资金的绝大部分,即3.57亿欧元则由欧盟提供。这样一来,欧盟的基建促进资金就进了一家中国国有企业的腰包。
"这当然令欧洲本土的竞争企业忿忿不平,比如在招标过程中被淘汰出局的奥地利建筑公司Strabag。慕尼黑安全会议前不久发布的年度报告中,撰文以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巴尔干局势,并对该地区陷入北京的'债务陷阱外交'提出警告。文章称,这样发展下去,东南欧国家将会对北京产生财政依赖,进而发展成政治依赖性。"
李克强及其随行的庞大经济代表团出席在克罗地亚举行的16+1峰会。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PIXSELL/G. Jelavic 债务陷阱导致政治依赖?
佩列沙茨大桥只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众多基建项目中的一个,这也是令一些欧洲政治家和外交官们担忧的主要原因。文章接着写道:
"慕尼黑安全会议年度报告中警告说,中国在东南欧日益扩大的经济影响力以及一些巴尔干西部国家对中国贷款的依赖性,构成了对欧盟的风险因素。报告中特别提到了黑山共和国,该国外债的近40%来自中国。为了修建通往塞尔维亚的高速公路,黑山向中国进出口银行借贷8.1亿欧元,同克罗地亚桥梁工程一样,这笔款项则是用来支付承建这一高速公路工程的中国公司的。
"从中国获取贷款,然后支付中国的工程公司,这是北京在巴尔干'投资项目'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参与项目的工人也大多来自中国。在黑山高速公路项目中,共有两千多名中国工人参与。由于向中国借贷,人口只有65万的小国黑山目前已经债台高筑,负债率已经达到该国GDP的80%。
"而这笔贷款只够完成这条高速公路四分之一的路段。剩余75%路段的资金从何而来,目前无人知晓。黑山也没有像克罗地亚那样从欧盟获取大部分资金的可能性,因为黑山还不是欧盟成员国,短期内加入欧盟的机会也微乎其微。但届时中国想必会慷慨解囊的。"
中国投资者在欧洲“买买买”的脚步越走越远,并购规模也屡创纪录。但是欧洲人面对这一发展却是悲喜交加:一方面担心敏感技术流失,知识产权不保;另一方面中方开出的诱人价码往往又难以抗拒。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chromorange/C. Ohde根据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2016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总额同比增加了77%,达到350亿欧元。而德国在其中所占份额最高,为31%。最近十年来,中国已经成为欧洲大陆的一个重要投资来源国,主要投资目标是高科技领域。但是来自中国的巨额投资也引发了欧洲人的种种担忧。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chromorange/C. Ohde这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中资在欧收购案之一。中国家电业巨头美的集团去年斥资46亿欧元买下了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Kuka),引起颇多有关高精尖敏感技术安全的顾虑。德国政府最终还是给收购计划亮了绿灯,原因是德国国家安全利益不会受到威胁。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K.-J. Hildenbrand除了德国之外,中国在欧洲另一个重要投资对象就是英国。2016年9月,英国政府正式批准了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该项目是中国广核集团和法国电力集团共同投资的。随着英国退出欧盟已成定局,北京和伦敦表示两国关系将迎来新的“黄金时代”,而中国也是英国在退欧之后希望缔结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之一。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Simon Chapman/LNP这是希腊最大的港口,欧洲十大集装箱码头之一,是通往亚洲、东欧和北非地区的货运枢纽。2016年,中国国企中远集团(COSCO)收购该港67%股权的计划得到了希腊议会的批准,收购总金额近3.7亿欧元,此外中远集团还计划为港口建设再投资3.5亿欧元。不过收购行动也引发了港口工人的罢工,他们担心自己因此而失去工作。
图像来源: DW/D. Grathwohl到目前为止,中国投资商在海外最大规模的并购交易就是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瑞士农化和种子业巨头先正达(Syngenta)。相关并购交易预计在6月上旬就会完成。中国化工出资430亿美元,预计将购得先正达将近81%的股权。此前这家中国国有化工巨头还收购了德国特种机械制造商克劳斯玛菲(KraussMaffei)。
图像来源: Reuters/A. Wiegmann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并不局限于西欧地区,中东欧地区也成为北京发起魅力攻势的对象。去年,总理李克强宣布成立新的基金,向该地区注资110亿美元,其中包括与捷克签署的众多合作协议。仅中国民营企业巨头华信能源,就在捷克收购了一家航空公司、一家酿酒厂、两家媒体集团和一家顶级足球俱乐部的股份。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日益增加的投资规模和影响力制约了欧盟在涉华议题上采取统一的立场。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ZUMAPRESS.com/G. Jie越来越多的中国海外并购行动因为欧洲和美国提高监管门槛而宣告失败。研究统计显示,去年一共有总价值750亿欧元的30桩中资海外并购交易案因为监管部门的阻止和外汇交易限制而告吹,这其中最受瞩目的应该就是中国宏芯基金收购德国芯片制造商爱思强(Aixtron)未果的案例,而且主要失败原因是奥巴马政府的阻挠。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dpa/O. Berg这些“流产”的中资并购计划也反映了欧洲面对中国投资日益增长的顾虑,尤其是涉及敏感技术领域的时候。但是欧洲方面的挫折感也部分来自投资不平衡:中资在欧盟收购的规模大于欧盟在中国的收购。欧洲企业抱怨,中国在电信、医疗和物流等很多领域仍然为外国投资者设置重重障碍。
图像来源: Philippe Lopez/AFP/Getty Images "咎由自取"
16+1峰会以及中国在中东欧国家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也引起了德国左派报纸《新德意志报》的关注,不过,该报题为《双赢局面》的文章认为,中国只所以能够在中东欧国家获得经济方面的成功,根本原因在于欧盟内部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文章写道:
"德国外交协会在其2017年3月的一份战略性文件中警告说,长远来看,中国可能会成为一个'强劲的竞争者'。东欧则可能因此成为'德中双边企业竞相争抢的地缘经济战场'。
"但值得怀疑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否能够满足当地的投资愿望。波兰和捷克已经有了一些怨言,因为有些项目不得不推迟进行,或者干脆被取消。而塞尔维亚和波黑由于自身深陷经济危机,同中方合作的可能性也大打折扣。不过,就总体而言,来自中国的投资,在中东欧甚至更广泛的地区是受到欢迎的。意大利政府前不久同中国签署了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向书。这条消息在德国引起轩然大波,《时代》周报称,意大利反欧政府的可信度值得怀疑。但这些怀疑论者视而不见的却是,欧盟内部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正是这一趋势使得中国投资对许多欧盟成员国充满了吸引力,也促成了右翼政党的崛起,东欧也同样如此。"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