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中国市场正在失去吸引力
2024年9月12日(德国之声中文网)《维泽信使报》发表评论写道:
“欧盟驻华商会罗列出的众多问题之多足以显示,在华企业的信心已经降至历史性低谷:经济没有活力,市场准入困难重重,内需疲软不振。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还在不断以维护国家安全的名义,发布令人无所适从的法律法规。在华企业面临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不得不为法律咨询支出更多的费用。
欧盟商会发布的立场文件中写道:‘可预见性、可靠性以及高效性,这些当年令中国市场对外国企业充满吸引力的特征,正在进一步消失,而商业环境则变得越来越充满政治意味。’欧盟商会主席艾萨克伦德(Jens Eskelund)表示,更为糟糕的是,中国自身经济也在不断恶化,新冠疫情过后,中国经济至今仍未恢复活力。
欧盟驻华商会表示,基于新冠疫情时期的教训以及当前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大约四分之一的会员企业正在审核供应链对中国的依赖情况。而可能的解决方案则是,将部分生产转移至印度或越南境内。”
《维泽信使报》援引德国工商会驻华代表霍尔哈格( Elisa Hörhager)的话报道称,中国市场虽然仍存在“机遇、潜力和活力”,但在华企业的前景却不容乐观:
“很多企业疑虑重重。今年五月,欧盟商会发布的一份问卷显示,512家受访企业中,44%对生意前景持悲观态度,悲观者占比之高前所未有。艾萨克伦德表示,如果中国政府不采取相应措施,这种悲观趋势将会继续扩大,尤其在汽车工业、金融和医疗行业,情况最为严重。相比之下,化妆品及制药行业对前景则较为乐观。
一些观察家对决定长期经济政策的中共高层会议的结果感到失望。欧盟商会文件中称,此次‘三中全会’将加工行业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此举将大大增加技术性企业的生产能力,但该领域现在就已面临供大于求的问题。此举必将加剧中国同重要商贸伙伴的紧张关系。太阳能电池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在中国市场已经严重饱和的情况下,该产品正在大量向欧美市场廉价倾销。”
柏林出版的《日报》写道,欧洲企业在中国的黄金时代,早已成为过去。而房地产危机,青年失业率以及内需疲软,已令中国经济陷入重重困境。
“不仅欧洲企业界代表,中国一些经济学家也在呼吁中国政府继续推行80年代开启的改革路线。政府应采取务实精神,而不是一味强调意识形态,应聚焦对外政策,而不是一味强调国家安全。特别是提升中国家庭的经济实力尤为重要,因为,私人家庭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占比极低。世界上经济大国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私人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如此之低,中国创下了历史记录。
一些具有政治眼光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最为重视的是如何强化国家。而相比之下,让广大民众实现富足可能会导致北京眼中的副作用,即政治参与的诉求。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目前不会提升私人家庭的消费能力,而是要重点提升生产能力,尽管产能过剩,利润极低,中国仍希望通过扩大出口来摆脱危机。中德贸易的最新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今年八月,中国对德出口增加了21.3%,而中国从德国进口则下滑了17%。同其他欧洲国家的贸易中,中国也同样获得了极大的贸易顺差。”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