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中国

德语媒体:危险的升级

2025年11月21日

《新苏黎世报》发表评论称,日本首相的涉台言论,引发中国强力反弹,中日关系再度陷入了危险的漩涡。《南德意志报》评论称,德国财长克林拜尔完全跌进了北京的陷阱。

德语媒体:危险的升级图像来源: Kaname Yoneyama/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新苏黎世报》发表评论写道,对中国而言,日本首相的涉台言论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背景,因此不容姑息,于是发布了一长串的对日制裁措施。而日本首相也深知台湾议题的敏感度,因此她遣词造句其实格外小心。这篇题为《中国政府的言行不负责任》的评论写道:

”高市早苗的言论改变了日本的‘战略模糊’政策,同美国一样,日本也一向刻意不明确表示是否会军事介入台海冲突。高市早苗是要发出一个信号。作为右翼政治家,高市早苗以其对华强硬立场而著称。她不会畏惧中国,这次她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她也想测试一下,如果东京公开表态‘台湾有事’时日本会扮演积极角色时,邻国及美国会做出何等反应。有鉴于此,高市早苗的表态既非幼稚,更非偶然。

多年来,美国一直在敦促日本在维护地区安全方面承担更多责任。然而,特朗普对台湾的态度却一直并不明朗,有时甚至让人觉得他根本不在意台湾的命运。但对日本而言,台湾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安全议题,毕竟台湾距离日本只有一百公里。

近来中美关系的缓解,对日本而言未必是一个好消息。未来美国还迫切需要日本作为地区安全伙伴吗?东京的地缘政治忧虑是真实存在的,而高市早苗关于台湾的表态则是一颗试探气球,因此,北京做出强烈反应并不出乎意外。对北京来说,台湾属于内部事务,因此即便只是纯假设性质的军事介入,也是完全不可容忍的。北京此次对日本发出的措辞强硬的谴责,也是在为其他亚洲邻国和美国标示中国的红线。”

《新苏黎世报》评论也指出,北京的报复性措施显然已经不合比例,用词也过度粗野。中国外交官声称要砍掉日本首相的头颅,旅游部门也对日本发出了旅游安全警报。

”煽动针对日本的、充满仇恨和暴力的氛围,是中国政府极不负责的行为。这种行为会导致怎样的局面是有先例的。2012年,中日围绕东海岛屿的争议升级后,就曾引发了中国国内冲击日本商铺的暴力浪潮。中国还在一些电视剧里宣传仇日思想。去年甚至发生了持刀袭击在华日本学校的事件,一名日本男童丧生。

2012年,中国爆发大规模反日抗议浪潮。图像来源: Diego Azubel/dpa/picture alliance

这些事件本应成为对中国领导层的警示。但北京却表现出了更多的好斗情绪,而不是缓解冲突的意愿。中国政府敦促高市早苗收回涉台言论,而接受这种屈辱对她而言无疑等同于政治自杀。而高市拒绝屈服,则反而可能使她收获更多的支持。 

新苏黎世报:中日之间的裂痕正在不断加深图像来源: Japan's Ministry of Defense/Jiji Press/AFP

日本方面表现出了对话的意愿。但由于中国政府不给日本提供任何退路,中日之间的裂痕正在不断加深,事态完全看不到尽头。事实上,对双方而言,无论从经济、安全,还是人际交往的层面上,缓解紧张关系都是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

对于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本周的中国之行,《南德意志报》发表评论写道,德国财长似乎对北京之行感到满意,但事实上,他跌进了多个北京给他准备的陷阱:

“首先,财政部长对中方提供的会晤安排感到满意,因为很少有西方政治家会被安排如此多的高层会晤。克林拜尔强调,对话至关重要。

难道德国外交部长瓦德富尔是因为没有兴趣对话而取消访华行程的吗?事实却是,当时正当安世半导体危机的高潮,北京却没有为瓦德富尔安排足够多的对话机会。

中方对待瓦德富尔的方式,是一种羞辱。而稍后就同克林拜尔畅谈要将德中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这是又一次羞辱。克林拜尔在北京的欢快交谈,无异于是给另一位内阁部长的伤口撒盐,而这一切都是中共精心安排的。克林拜尔的会谈伙伴王沪宁被视为中国激进派政策的设计师,同他的会晤绝不应成为炫耀的理由。


克林拜尔几乎是漫不经意地表示,一旦出口管制再度升级,中国副总理已经向他提供了直接沟通的渠道。这听起来不错,但实际并非如此。首先,没有人知道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沟通渠道,此事也不归克林拜尔的财政部管辖。以前就已有过类似的提议。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只是转移视线的障眼法。这充分说明了,德国政府面对北京时的无力感。一个引入出口管制的肆意妄为的体制,却以无辜羔羊的姿态表示愿意提供帮助,来解决本来就是他们自己制造出来的问题。

在欧洲层面上,北京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拒绝对话,而同时又会利用类似克林拜尔这样的访华行程分化欧洲。如果德国得到单方面解决方案,将是对所有其他欧洲盟友的一记耳光。唯一能期望的是,克林拜尔此行至少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息:要么以整个欧洲的共同立场解决问题,要么就根本不会有解决方案。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