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德国

德语媒体:在对抗与对话之间寻求平衡

2025年11月14日

《科隆城市报》报道称,在北京外交攻势日益强硬、德国经济深陷对华依赖、以及联邦政府对华策略纷争不断的大背景下,德国财长克林拜尔的北京之行犹如一场“走钢丝绳”般的冒险。《维泽信使报》评论称,克林拜尔访华行程是对联邦政府对华政策的严峻考验。

德语媒体:在对抗与对话之间寻求平衡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科隆城市报》发自北京的报道称,德国总理梅尔茨原本计划今年十月访问中国,但直到今天一直未能成行,而外长瓦德富尔则在起飞前最后一刻临时取消了访华行程,因为北京方面除了和中国外长王毅的会谈之外,不愿为他安排任何其他日程。 在此背景下,德国财长克林拜尔的北京之行就显得格外引人关注了。这篇题为《克林贝尔在北京走钢丝》的文章写道:

“于是,财政部长克林拜尔(Lars Klingbeil)就成了首位访华的德国部长。周四,克林拜尔再次强调了此次出访的理由:‘我们不应该只是讨论中国,而是应该同中国开展对话。’这位现年47岁的部长对德新社表示:‘当今世界上的许多问题,只有同中国合作才能得到解决。’
 
然而,人们仍有理由质疑,德中双方开展所谓‘对话’时,他们是否真的在讲同一件事情。至迟从习近平出任总书记以来,中国外交官就表现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居高临下,讲话的口径也越来越高度的一致。尤其在谈及人权侵害或不公平竞争等问题时,不仅会被置若罔闻,甚至根本不给对方表达观点的机会。 

前不久,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就对此有过切身体会。过去几个月当中,这位基民盟政治家曾对中国提出过直言不讳的批评。他批评中国在南中国海和台湾海峡‘咄咄逼人的行为’,他批评中国政府向俄罗斯提供所谓‘军民两用’物资,从而帮助普京能得以继续其侵乌战争。瓦德富尔很快就为他的直率付出了代价:原定今年十月底的访华行程前,中方给他来了一道名副其实的‘闭门羹’。”

克林拜尔启程前曾表示,他认为中国政府很喜欢‘不掩饰意见分歧、开诚布公的对话’。从瓦德富尔的经历来看,克林拜尔的说法显然需要打上问号。”

因批评中国,德国外长吃了北京的“闭门羹”图像来源: Thomas Imo/AA/IMAGO

《科隆城市报》指出,中德之间实力对比的深刻变化,决定了克林拜尔此次北京之行的艰难程度:德国对中国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而与此同时,德国在一系列关键领域已经对中国产生了深度依赖。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德国企业率先开辟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并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现如今,在专制体制的鼎力支持下,中国竞争对手已经赶上甚至超越了德国企业。德国企业也对此有着切身体会:以前是红地毯待遇,现在几乎无人问津,甚至还往往遭遇各类贸易壁垒。

对于上述问题,克林拜尔及其包括银行和保险业代表在内的随行经济代表团想必会在德中财金对话中有所提及。但北京会对相关批评做出回应吗?几乎没有可能。相反,北京将会尝试利用联邦政府内的各种矛盾。‘分而治之’是中共的惯用伎俩。此前的德国政府就已有过这类经历,绿党籍德国前外长贝尔伯克在北京遭到冷遇的同时,前总理肖尔茨则得到了相对热情的接待。对待欧盟也同样如此,北京一方面对布鲁塞尔不屑一顾,另一方面却在极力挑拨个别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系。

有鉴于此,德国政府如果能在对华政策问题上发出共同的声音显得至关重要。克林拜尔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表示此次访华前已同总理府、外交部以及布鲁塞尔欧盟代表进行了密切的沟通。”

克林拜尔率先访华 凸显德中关系的复杂性

《维泽信使报》文章认为,德国新政府首位访华的高级官员,既不是总理,也不是外长,而是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的克林拜尔,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当前德中关系的“复杂性”。

“德国高层政治家出访中国,都会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中国不喜欢来自西方的教师爷,但与此同时,有些话题却是德国政治家无法回避的。中国常常因严重侵犯人权而受到批评,而西方访客还必须就台湾问题表明立场。中国视台湾为其领土的一部分,尽管过去几十年来,这座岛屿一直由民选政府所治理。

另一个议题则是中国在俄罗斯侵乌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克林拜尔表示:‘我会向中国传递这样的信号:我们认为中国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希望中国能向俄罗斯施加压力,尽快结束这场违反国际法的战争。’一般认为,中国对俄罗斯拥有极大的影响力。本月初,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刚刚在北京会晤了来访的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瓦德富尔取消访华行程,而总理梅尔茨恐怕明年才会访问北京。在此大背景下,有人批评克林拜尔此次北京之行是社民党在搞影子外交。随同克林拜尔一道访华的还有一个较大规模代表团,代表团成员将出席德国社民党同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对话活动。有人担心,中方会将两党对话活动包装成政府磋商的形式以此在执政联盟伙伴间制造更多芥蒂。”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